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馬雅論壇之後…
2013/02/17 18:06:40瀏覽120|回應0|推薦10

現今的社會淪為「少子化」,各大學莫不透過各種獎學金計畫招覽高中生;但從樂觀的角度看,在威權解構的時代,大家心中「求知欲」高漲,私立大學的經營者,難道不能善用既有的教學資源,提供更精彩的學習內容、佳惠更多民眾? 

一提到「求知欲」,或許會讓許多教育從業人員反駁;但反過來說,是什麼因素讓台下的年輕人不再像文藝復興時期的年輕人一樣,無法目光炯炯?關於此問題,教育哲學家 Peters 的見解猶如一把利刃,直剌教育界最沉痛的病瘤:「教育至少要排除某些傳遞的程序,因為這些程序缺乏學習者的有意性與自願性」。

去年12月在中正紀念堂舉利的馬雅論壇,引爆一股學習熱潮,也讓我們看到成功講座的幾個特性:一是題材本身具高度神祕性、豐富性與重要性,換言之,具有難以抗拒的吸引力,引燃內心的渴望;二是邁向全球化,禮聘當地學者,佐證大量史料抽絲剝繭、深度剖析;三是讓民眾猶如踏入 Discovery 般的頻道,親身參與破譯歷史謎團,獲得高度成就感。

以台灣的例子而言,蔣經國的一生其實還留有許多謎團。包括與蔣方良女士的夫妻情深、與蔣介石的父子情仇(尤其在上海進行清黨後的父子決裂)、上海打虎的惆悵、對幫會份子的曉以大義、對嶽中重刑犯的袒誠以對、授權趙耀東改革中鋼的點滴、默許(或暗中滋助)異議人士抗衡黨內殘存的惡勢力…能夠一次提供這些內容的講座,不啻是另一場豐碩的學習之旅?

當然,好奇心足以殺死九隻貓。除了上述題材外,法老論壇、百慕達論壇,都是極佳的學習題材、都能達到提昇全民智力的目的。

兼負終身學習的各縣市的社區大學礙於經費,課程不斷流於通俗性(例如唱歌學英語、茶道、攝影、氣功等)。然而,私立大學的經營者更應慎選講座題材,讓自己在全國21縣市上百所的社區大學中脫穎而出。此外,轉型成社區大學後,選修課程者同時也可能兼具其它大學學生的身份,可免除「少子化」的威脅。

期待台灣能誕生這樣的社區大學,提供正向多元的學習管道,即時讓大家「每週一悟」,免除被各種尖酸刻薄、藉囂張氣焰壓倒對手的政論節目之制約,免除被「每日一爆」弄得心驚膽跳。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vincijourney&aid=7310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