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倫敦奧運透視中國的借力使力 (2012/07/27)
遠在2012倫敦奧運開幕前,中國政府精心規畫,透過國內七個城市,在倫敦街頭主動呈現中國的地靈人傑─
雙層巴士上坐的一排排「貓熊」代表四川成都; 倫敦天空上飄浮的「風箏」代表山東濰坊; 繪有「天堂美景」的一五○輛計程車代表江蘇杭州; 天津企圖「拉關係」,展示出生於天津的英國人李愛銳(1924年巴黎奧運400米金牌得主)的生平圖片; 南京更是厲害,企圖打造「雙城記」,讓自己與倫敦平起平坐: 曹雪芹對應狄更斯(文豪)、鄭和對應庫克(航海家)、秦淮河對應泰晤士河(如果這樣,北京就有資格升級為天朝了)…
原來,2008的京奧,中國飽嘗西方媒體「奧運綁人權」策略之影響,國家機器運作衍生的黑暗面不斷被放大檢視,奧會旗上的五大洲圓環成了五隻手銬,海外聖火傳遞路線頻頻遭藏人阻擋…如今,中國力圖扭轉國家形象,招募創意豐富並熱愛祖國的新生代,藉美好畫面平衡(並轉移、淡忘)世人膠著的異議份子待遇,以及當地政府處理天災人禍的疏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