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吳寶春爭取EMBA就讀的事件成為焦點,國內教育體制固然有許多缺失,但EMBA就非得錄取「世界麵包冠軍」不可?
不妨先來正名一番。EMBA的全名是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即「高階管理碩士學位班」。它所設計的種種學經歷限制,無非是要讓身為企業的主管級人物有交流、討論與提昇的空間。
今日,經營管理已成為一門高度發展的學問,再加上EMBA屬碩士體制,就更要求學生挑戰舊有知識。因此,就學者必須倚賴熟練的英文掌握商場資訊與進行個案討論;同時,就學者也須具備經濟、會計、統計等專業素養(而這些都會到數學)。若某校的EMBA經審慎評估,發覺應徵者無法達成上述目標,為了避免浪費當事人時間與金錢的機會成本,就該有自主權拒絕應徵者(馬步不穩豈可習拳)。
當然,學習不排除另類的模式。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J.S.Bruner, 1915-)曾說:「任何學問都可運用某種智能上的正確方式,有效傳遞給任何發展階段的一名學生。」這句話聽起來樂觀無比,似乎讓「跳過大學攻讀碩士」成為一種可能。然而環顧國內外,多少企管教授兼具教育心理學專業,願意調整自己的思維配合背景差異頗大的學生?我不認為新加坡的EMBA已習得布魯納的神髓,足以「巧妙避開艱澀術語又直指企管核心」。新加坡既然西化較深,派人面試吳寶春恰巧突顯其教育制度的特色:一是招攬有名望人士,以期達到行銷效益;二是充份相信應徵者有能力完成自己的選擇。
吳師傅真得被扼殺了?申請EMBA不成,國內仍有許多社大、日夜間大學與進修推廣部都敞開大門。只是,把世界麵包冠軍擺在教育體制之旁進行對比,眾人的批判聲往往落在不會散發光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