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講道」給我的啟發
2014/02/21 00:59:22瀏覽527|回應0|推薦2

 

 

週日早上,習慣性起了大早,在這冬末清晨,氣溫仍然寒氣逼人,望著窗外,朝陽微露,氣象局說今天將會是出大太陽,這種訊息莫不使人喜出望外。

 

這是教會的每週重要的聚會,打開電腦,習慣在逐一檢視今天要講道的內容,雖說是例行性的工作,但是每個細節也馬虎不得,看過講章,再檢查要播放的投射片,每段經文、每張圖片、每個標題……,都得要力求完美,我也相信這將會是一次完美的講道!

 

通常,每個禮拜我都會在教會講道,主要考慮要有系統的造就,因而便極少邀請別的講員來分享,這或許也是我個人某些小堅持。所以,「講道」成了我在教會的工作中,不可缺乏的。我也深知上帝會藉著在講道中,對人們說話,並回答人們在生命中的困擾與問題,連我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因此,我自己從不敢輕看講道這件事。

 

還記得剛從神學院畢業那幾年,坦白說,對我而言,講道帶給我極大的壓力,多少次的週末夜裡,為了要準備隔天,徹夜未眠。雖然我曾在神學院接受過講道訓練,不過,我深覺對講道的幫助是相當有限,當一週又一週的講道,促使我的內容一次又一次的空洞,在這危機之際,終於出現轉機,這個部份,容我有機會再來分享。總之,那些低潮的日子已經過去了!畢竟,牧師也是人,也會哭泣、低潮的時候。但信仰的寶貴之處,並不會淪為空談,而是能真實經歷。

 

我喜歡用不同的角度來談信仰,讓聽道者的眼光更寬廣,甚至會在講道過程中,安排各種的元素來豐富內容,像是用魔術、影片、故事、圖表、笑話、甚至身邊的道具,來幫助大家對講道內容有深刻印象。尤其是每次的講道題目,也得要精心設計過才行。我記得有位設計師曾說過:「設計師不能只懂設計一種語言,面對工廠時,必須要說師傅聽得懂的語言。」我頗有同感,牧師雖然明白神學語言,但是也要化為一般人能夠明白的語言,這確實也得下功夫。

 

這一天,我要講到以色列人向先知撒母耳要求立王,這個王將會是以色列有史以來首位君王,我想用這個小個故事,來和大家談談信仰態度的問題。

 

當所有就緒後,我注意到有個部份,講得並不清楚,我留意到當先知撒母耳得知百姓要求立王時,他老人家並不高興,這是人性所在,當一個人擁有著權位,直至有天,人們不再需要,失落感在所難免。所以,上帝清楚告訴撒母耳說:「不是他們厭棄你,而是厭棄我!」用口語的表達,上帝告訴撒母耳的意思是:「撒母耳啊!你不要難過,他們不是厭棄你當他們的領袖,我知道你這樣想,他們為什麼不要你了?其實不是的,他們是不要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上帝也是要告訴撒母耳:「撒母耳啊!你不是他們的領袖,我才是他們的領袖!」撒母耳有一個心結:非我親自出馬不可!我把稱為「撒母耳心結」,就是「非我不可」的心結。

 

雖說如此,但我突然想到,有些事卻是「非我不可」,上帝似乎也有如此安排,像是舊約聖經中的摩西、約拿、王后以斯帖等等,都有如此的經歷,上帝就是執意他們去,是「非他莫屬」。雖然我有這樣的省思,但是並沒有寫在講稿上。

 

每篇的講道,我都力求盡善盡美,雖然不至於十分十美,對自己也起碼要十分滿意;對於講道過程要「精彩」,講道內容也要「精準」。故此,講道時,我總是戰戰競競的!於是,我按著講章,開始這個禮拜的講道,在講稿上有著許多的記號、標記,是為了讓幫助我清楚掌握方向。我喜歡在講道時,望著會眾的反應,或若有沉思、或點頭,表示同意、或是在喜樂的笑聲中,這些回應對我而言,就是最棒的回饋了!

 

雖然講完道了,這件事已經過去了嗎?不!當講完道之後,回到辦公室,整個講道的內容仍然迴盪在腦際,久久揮之不去,有時還會延續到週一早上。

 

我察覺在講道前所留意的事,並沒有處理,也沒有清楚交代,雖然我想力求完美表現,但是我失望了──無論我試圖想要有多麼棒的表現!

 

從講道這件事,帶給我些許啟發,也再次幫助我認識自己三件事:其一是「我是受限的」,雖然在預備講道時,我想要表現得很優質,但是,僅是數小時之差,我就發現可以在哪裡講得更清楚,在哪裡可以怎麼表達。再者,「我是不完美的」,即便我真的想要力求完美,但是還是令人感到不完美,甚至連我自己也不滿意。最後,我深刻體會「我是缺乏的」,我想要供應人所需要,但是常常言不及意。

 

如果,上帝會在每次講道時,向那些真心尋求神的人說話,那麼,我只是一個導管,上帝才是真正的泉源,我就不必在乎講得如何,因為,神會親自向人們說話。

 

親愛的朋友,不知道您是否犯有「大頭症」,覺得自己好棒、好厲害、好專業,以至於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小心哦!這可是驕傲哩!聖經說:「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各書46)承認自己的「有限」,才能承接更多的「無限」。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62428&aid=11259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