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13 00:05:44瀏覽1595|回應14|推薦132 | |
這是一篇蓮生活佛盧師尊早期學密法實際情形的文章。 密教又稱為真言宗,也叫念力宗,因為修行人以咒語跟觀想念力從事瑜珈相應的活動。說白了,是開發自己自性潛能去相應宇宙意識,達到裡應外合,天人合一的境界。當然,如果修行人身、口、意不清淨,那麼要相應佛菩薩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最近,為了找一些資料,稍為Search了一下,發現外面攻訐密宗是污穢的宗教,密宗的修法及法義為妖妄,密宗即身成佛之說法是妄語的文章還真有一些。有很多部份,筆者認為寫毀謗文章的人,自己的意念已經不清淨,也沒皈依修過密法,還帶著有色的眼光來檢視密宗,對密宗一知半解,一般只閱覽幾本密教著作就妄下斷語,看到有幾位自稱密教行者,其行為不正或是道聽塗說,就泛指密宗為邪見、邪教云云。其實,與其批評別宗別派,不如拿出真本事來,像盧師尊一樣,修法是為利益眾生,能夠實際應苦難眾生的需求,給予實質的幫助,來得更容易贏得社會大眾的掌聲,也更容易讓大家願意起而效之。人的心念,透過六根、六塵可造萬丈罪孽,讓人輪迴不止;亦可成就聖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祖銘不就有「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之美詩句麼!可見萬法唯心,下地獄、上天堂、甚至出離三界之路由自己來選,能夠不謹言慎行嗎? 人們內心的想念,雖然從外表上看不出來,但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在成就者的眼裡,卻是絲毫也騙不過的。譬如,盧師尊早期問事時,在還未看問事單之前,會先看著問事的人,告訴來人家裡住在那裡,有幾個人,幾位男的,幾位女的,等問事者點頭說準之後才問事,否則就不問了。這反應出人身上帶著自己所有重要的訊息,除了已經修出三界、心無所住的人之外,任何人心中的想念都有痕跡,也都可以查得到。話說回來,到底這種知人知物的能力能否修練出來呢?答案是可以的。盧師尊早期學法,佛菩薩就是利用各種情境來訓練祂的,底下這篇文章就是其中的一例。精彩詳情,請欣賞活佛的「進入畫裡的世界—心力的智慧」: **************************************************************************** 什麼是「真實的分別智」?這「真實的分別智」就是正覺。 ------------------------------------------
(*1) 盧師尊早期修「靈仙金剛大法」得到幾等印證階段;第一印證階段是「大佛頂有甘露水」,第二印證階段是「粗鈍變清淨」,第三印證階段是「直覺的第三眼」,第四印證階段是「真實的『分別智』」。 本文內容是「真實的『分別智』」之運用,描述進入正覺,打破時空,無法言說的境界。另外,還有其他三種境界,筆者僅在此介紹第一種「大佛頂有甘露水」,另兩種留待感興趣的讀者自行去閱覽,讀者可以在盧師尊第49本文集「靈仙金剛大法」裡找到它們。 對於第一階段「大佛頂有甘露水」,其印證也很神奇。當今有學佛者以《楞嚴經》經中有「不可自稱自己是菩薩、阿羅漢…,得大小乘果位及上人的大法」來辯稱,如果有人如是說便是「魔」。其實,這是斷章取義的說法,《楞嚴經》經中是如此說,但其用意並不在此,而是佛陀要諸比丘心直如弦,不能有妄念,如此才能入三摩地,永無魔事,也才能成就「菩薩」。所以,真正經意很明顯,只要能入三摩地,遲早能成就「菩薩」果位。反觀之,不能入三摩地是否可能會胡說八道,對的說成不對,是說成非?那麼,誰是魔?聰明的讀者,相信可以分辨才是。 《楞嚴經》全名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盧師尊研究這部經典,發覺這部經,有「如來密因」,同密宗關係重大,同時這部經要依賢首宗(華嚴宗)的十門來研究,才能圓融無礙。修「靈仙金剛大法」的第一印證竟然跟「大佛頂」有關。「大佛頂」,正是「無見頂上放光如來宣說神咒」,這「無見頂」就是「大佛頂」,原來這「大佛頂」是看不見的,這種境界就是無上,祇可以意會,而不可言傳。而佛家解釋「甘露水」,是一種比喻,比喻如來所說的真理教證法,因其教法如人在熱天喝了清涼的水一般,熱惱消除,心中暢快,故稱法味是「甘露水」。 盧師尊在「金剛三昧大定」中,用般若正智來觀照,見色明了空性,返迷妄皈於真境,漸漸進入真如法境,此時現出圓圓無邊的光海,這是大覺悟的境界,身心皆不見了,人我也沒有差別了,可以說性相交澈,靈明不昧,平等本際,圓滿十方,這就是真正的大自在。此時的「大佛頂」,無因而生,如實存在,出現在清淨覺地之中。此時宇宙神光,照入明體 (光明就叫明體) ,互相交融合一,其感受如同清涼甘甜的甘露水從頂而入,感覺極為舒暢,如醉如痴,此種甘露水的灌頂,一般人是根本不可能知道的,祇有在「金剛三昧大定」中的人,才能嚐到了如此神聖的法味,得到甘露水法味的人,才是真正進入「金剛大定」的佛子。 (*2) 三山九侯先生,是十二位早期教導活佛學法的佛菩薩。盧師尊於文集第120冊「佛王新境界」中,公佈了祂們的名號: 三山 (註) 本文使用之油畫全為Federico Andreotti的作品。Federico Andreotti (1847-1930) 出生於意大利的佛羅倫斯 (Florence) ,並在佛羅倫斯學院學習繪畫。他的學院派畫風也與他選擇的題材很一致:他的作品背景很多設在16-17世紀。在19世紀晚期,這種典雅的複古風受到多位畫家的讚賞,包括了法國的Toudouze & Moreau,英國的Marcus Stone及西班牙的Madrazo等,也受到當時的市民階層的歡迎。Andreotti 的油畫作品一般為美國及歐洲收藏家收購與收藏。在19世紀晚期,他的畫有很多被複製於重要的藝術參考書上。他的畫風,根據印象派評論家的發現,融合了他個人精準的技術及學院派的技巧而成為顏色與技巧的新理論,適合於大型且開放式彩繪,並能保留真實的學院傳統畫風。 (註2) 音樂為「Romance—Kitaro喜多郎」;油畫照片取至網路,若有侵權,敬請告知,自當速速拿下謝罪,謝謝。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