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07/02 00:01:43瀏覽1331|回應12|推薦110 | |
蓮花童子
敦煌石窟內的佛陀樹下說法圖
敦煌112石窟內的反彈琵琶圖 本文屬於佛法理論之探討,緣起於最近跟格友之佛法交流,想多了解蓮生活佛盧師尊對於佛法之看法。 佛法分了義與不了義,了義是勝義締而不了義是世俗締。世俗締是入世的,勝義締則是出世,解脫六道輪迴的。龍樹菩薩(*1) 將佛陀所傳之佛法分成四類:一是為人方法,如何去跟人應對,如孝順父母、齊家、治國家、平天下等。二是「為善的方法」、「如何是行善」、「什麼是善」,教每一個人去做善事等。三是「對治法」。對治貪、瞋、癡,用種種的方法,如用「戒、定、慧」,用戒律來阻止,用禪定力來阻止,來對治,用智慧來對治等。最後一種才是「真如佛性」,就是「第一義」、「第一義諦」,了義解脫法。前三種是屬於世俗締的方便法,而第四種才是了義法。 如果以佛陀轉法輪來分,「釋迦牟尼佛」轉法輪講四聖諦(苦、集、滅、道),二轉法輪講「般若法」,三轉法輪講「中觀唯識」。佛陀三轉法輪,就是要大家明白,無上正等正覺。能夠證悟、煩惱斷除、了卻生死,這才是真本領。其他,都只是方法、工具。當成佛了,就可以把工具傳給別人,由他人繼續打造心中的佛。 盧師尊對於佛法的認知是,祂的心法已傳,就是去除執著。可以研究任一法門,但都不要執著,中觀也好、唯識也罷、或是般若、瑜伽、禪密律淨等均不要執著,因為,這些都只是成佛的工具。成佛後即可捨去,何況有些還不是佛法的工具。想多了解嗎?請繼續欣賞活佛的「條條道路通羅馬—談了義與不了義」: **************************************************************************** (一) 問的人說:「佛法有世俗締與勝義締,我們是已知之,那世俗締也就是不了義,勝義締也就是了義,是不是這樣?又如何分別?」 我的回答: 甲說:「我站在女友的窗前唱情歌,她仍扔給我一束花!」 乙說:「喔!好浪漫,很羅曼蒂克,真羨慕你。」 甲摸摸自己頭上的傷痕。 乙問:「那又怎麼了?」 甲說:「唉……她忘了把花從花盆取出來!」 哈哈哈! (這就是兩者有別。) 又: 「昨晚,妳的男友約妳外出了吧?」甲女對乙女說。 「沒錯,我倆去了山頂。」乙女說:「月光十分明亮,四周山巒起伏,靜悄悄的……。」 「哎呀!在月光下的約會,真是美極了,真是太詩情畫意了。妳能告訴我嗎?他都做了些什麼?」甲女說。 「他一直看著月亮。」乙女說。 哈哈哈! (這也是兩者有別。)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佛的弟子對了義與不了義,對有與空,對實與權,對智慧與方便,已有分歧的意見。 所以才出現了「說一切有部」、「說一切空部」等等的部派。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典非常多,後來的宗派都是依其經典創宗立派的。 以前有十三宗、十一宗。 禪—由佛陀拈花起。 淨—由佛陀說《彌陀經》起。 密—由金、胎兩部起。 律—由《律論》起。 ……。 而今又有: 「真佛宗」。 「大乘宗」。 「佛光宗」。 「慈濟宗」。 ……。 佛教經典如瀚海,依什麼經典立什麼論,全部都是佛陀說的,佛陀說法又有實說又有權說,也就是把什麼經典看做是究竟了義的,又把什麼經典看成是方便不了義的。 我個人認為: 只要佛陀說的,全部是佛法,了義的也是佛法,不了義的也是佛法,沒有什麼不是佛法的。 有很多學佛者認為,慈濟只是佈施,人天小果,是不了義的。批評者認為,慈濟根本不是佛法,是不了義的。然而,我認為,慈濟佈施也是佛法,是佛法的一部分,不能不做。 在昔日: 真諦菩薩問佛:「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 佛陀回答: 第一法輪說有,第二法輪說空,皆非究竟了義。第三法輪也說有也說空,以偏執、依他、圓成三性分別有空,方為究竟了義。 後來: 彌勒、無著以第三法輪主要經典為依照,開演「境空識有」的唯識見。(解深密經、楞伽經) 龍樹、提婆以《無盡智慧所說經》中「說諸法究竟性空者為了義經」,造中觀六論,開創中觀見。 我認為依我今日的見地:了義與不了義均是佛法,唯識與中觀,何有識?何有觀,無由說起!
敦煌314石窟內的藻井 四佛蓮花 (二) 中國大陸「蘭州大學」,對敦煌石窟,一一研究,著作了一本《敦煌的佛教故事》,裡面提到了「蓮花童子」。那是「金光佛」時代的兩位「蓮花童子」,修持成為菩薩的經過。這兩位蓮花童子,一位是「觀世音菩薩」,另一位是「大勢至菩薩」。 又,你如果去敦煌,問管理員: 「石窟內,哪一窟有蓮花童子?」 管理員答: 「每一窟都有蓮花童子。」 問: 「三一四窟內,都是蓮花童子是嗎?」 管理員答: 「是的。」 在臺灣,喜歡研究佛教史的「張明聰」,提出了更多證據。 他列舉出諸多的「蓮花童子」,圖文並茂,他說: 「蓮花童子多到不可數!」 我常常如此說明: 《阿彌陀佛》說: 「過此西方,有十萬億佛土,其中有佛,號阿彌陀。」 大家想想: 十萬億佛土。 就有十萬億佛國剎土(淨土)。 每一個佛國都有佛住持其間,你知道十萬億佛國中佛的名號嗎? 《高王經》中: 千五百佛—佛號? 萬五千佛—佛號? 無量諸佛—佛號? 佛弟子能數得出佛國淨土的諸佛聖號嗎? 又: 更復有人執著第八識「如來藏識」(阿賴耶識),這是唯識學的六經: 《解深密經》。 《華嚴經》。 《楞伽經》。 《厚嚴經》。 《大乘阿毘達磨經》。 《如來出現功德經》。 (以上是唯識六經。) 事實上,在唯識學上的研究,諸善知識,對唯識有諸多說法: 一識說—成實宗。 二識說—起信論。 三識說—楞伽經。 五識說—起信論。 六識說—毘婆沙論、俱舍論、能量論、釋量論。 八識說—唯識宗。 九識說—攝大乘論。 十識說—摩訶衍論。 十一識說—世親攝論。 (甚至有無量識說,東密胎藏論。) (空識說—盧勝彦論。) 我個人覺得,如來的八萬四千法門,是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而說的。完全是不拘一格的,對症下藥,應機說法,體現了佛教的無礙大方便智慧。 只知執著「第八識」也是不對的,大乘佛教根本是無礙無我的無量大方便。 有人問趙州和尚: 「什麼是趙州?」 趙州和尚答: 「東門、西門、南門、北門。」(這就是無礙、無我、無量、無執。) 我個人親證「蓮花童子」,我個人親證「華光自在佛」。你說沒有,那是你沒有親證,如果你親證了,便知不虛也。 如果你只知道有「井」,而不知有「大海」。可憐哉! -------------------------------------- (*1) 龍樹菩薩,是大乘佛教的興旺者,出生於西元第二世紀未葉,誕生於南天竺之毘達婆羅門族之中,圓寂於第三世紀的未葉。龍樹菩薩的梵文是「那伽閼羅樹那」(Nagarjuna)。目前雕刻刻祂的形象是「聲聞身,穿袈裟,坐蓮華座,雙手合掌。」聲聞身類似羅漢身也。龍樹菩薩是一位頗富傳奇性的大菩薩,他是一位天縱聖哲的人物,一切佛典過目不忘,其聲名遠播,未出家時,縱情聲色,可謂慾情恣生。後來領悟了慾情之無益,才脫了欲身,詣沙門求出家法,在九十天中,把三藏讀完,盡通一切深義。祂是禪宗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的弟子。 龍樹菩薩,其最有名的經歷是,在雪山修練中,有一老僧傳授大乘經典。以後他對大乘經典甚感興趣,由於他的祖先是龍的種族,在印度北方。所以龍樹菩薩以神通之力,進入海底龍宮,把藏在龍宮的大乘經典全部讀遍,記錄而出,因此大乘佛教才得以大盛。龍樹菩薩,在南天竺弘法,也降伏了很多外道,在黑蜂山大洞院城南的精舍中演說大乘,許多小乘和尚及黑教均被其折服。據「龍樹菩薩」事跡傳記載:「作伏婆提舍十萬偈,作莊嚴佛道論五千偈,大慈方便論五十偈,無畏論十萬愒,由無畏論又化出中論。」他的著作最多,所以被稱為千部論主。 (註)敦煌是歷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敦煌石窟素有『東方藝術明珠』之稱,是現存規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個朝代、歷經千年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佛教石窟裡面,全是佛教的諸尊。其中的隋代「蓮花童子」在敦煌314窟中,完全顯現了出來。也就是說314窟內,全是「蓮花童子」。音樂為「Kroshka Waltz – John Sokoloff」。
敦煌285石窟內的飛天圖 敦煌288石窟內的天宮伎樂圖 敦煌217石窟內的西方淨土變一角圖 敦煌220石窟內的樂舞圖 敦煌249石窟內的狩獵圖 敦煌428石窟內的飛天圖 敦煌275石窟內的鹿王本生圖 敦煌303石窟內的法華經變圖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