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18 06:12:44瀏覽1411|回應9|推薦121 | |
蓮生活佛畫作—荷塘深處野鳥閒 蓮生活佛畫作—花畔清音
一開始,先請諸位看一則蓮生活佛的生活禪及其註解的禪宗公案: 台灣桃園「蓮史法師」(*1),建「法身雷藏寺」,欲修「摩利支天百靈相助法」,請我為其灌頂,於是我到了台灣「慈湖」的「法身雷藏寺」。 蓮史法師說: 「修行至無念時,頂放白光。」 我問: 「有念時也頂放白光也無?」 蓮史法師頓了一頓,說: 「仍放白光。」 我再問: 「那麼,都放白光,為什麼修無念?」 蓮史法師答: 「有念中有無念,無念中有有念……。」 (我在「法身雷藏寺」就講解了「無念」的至理,不管是「有念」或「無念」,全是意識的作用,只要是意識的作用,皆是生滅之法。) 我說: 「真正的無念,不是意識的作用,而是「佛性」,佛性平等無分別,所以佛性才是無念,我們行者,要修行見證佛性,這時才算真正了解「無念」是正覺佛寶。」 我又說: 「佛性亙古亙今,永在而無分別,也無見聞覺知,非善非惡,非生非死。認真的說,也非修行而得。」 人問: 「如何見證?」 我答: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 漳州,羅漢,智依禪師。 智依禪師,上法座,說法: 「盡十方法界,無一微塵許法,和你的見聞覺知有關連,你還相信嗎?雖然是如此,也須開悟者才知道,不要等閒視之。」 又說: 「不能見道開悟,自我執著,一點也未悟,此人只算一只眼而已。這樣大家會不會?」 (智依禪師的這一段話,開悟在其中也,可以說太清楚明白了,可惜凡夫俗人不懂的還是不懂,智依禪師與我的見證佛性,是一致的,大家何不對照) 僧人問: 「纖塵不立,為什麼好醜現前?」 智依禪師答: 「分明記取,別處問人。」 (如果我答,你說什麼是好?你說什麼是醜?) 僧人問: 「大眾雲集,誰是得者?」 智依禪師答: 「還有失嗎?」(妙答) 僧人問: 「如何是佛?」 智依禪師答: 「你是行腳僧。」(有深義) ● 我在這裡,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智依禪師的見道非常明白,一句「盡十方法界,無一微塵許法」,單單這一句,已震天震地了。 又: 「人的見聞覺知,毫無干涉,這已明明白白的指出佛性非見聞覺知,佛性在這裡已表露無餘了。」 諸位,信否? **************************************************************************** 本篇禪文在探討如何見證佛性。「佛性」無分別,非善惡,非見聞覺知,非意識作用也無生無滅。 盧師尊在海外寄居了三十年之後,終於2010年4月回台定居了,雖然祂仍過著隱居生活,但也到各道場開光加持及說法開示等等。文中,盧師尊談到台灣桃園「蓮史法師」發大菩提,建「法身雷藏寺」,欲修「摩利支天百靈相助法」,請盧師尊為其灌頂,於是盧師尊到了台灣「慈湖」的「法身雷藏寺」傳法。這當中談到修行「有念」及「無念」問題;很多人認為,修行從禪坐當中「有念」坐至「一念不起」,這便是修行了。盧師尊解釋這些均是意識作用,皆是生滅之法,也均不是「佛性」。 盧師尊說:「真正的無念,不是意識的作用,而是「佛性」,佛性平等無分別,所以佛性才是無念,我們行者,要修行見證佛性,這時才算真正了解「無念」是正覺佛寶。」又說:「佛性亙古亙今,永在而無分別,也無見聞覺知,非善非惡,非生非死。認真的說,也非修行而得。」有人問:「如何見證佛性?」盧師尊回答:「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也就是當照見五蘊皆空,了知色空一如,見諸法空相,證知無六塵六識,無生老病死,無四諦,無智亦無得之時,就可以見證到佛性了。 盧師尊的證悟,是否是真?我們且看漳州的羅漢,智依禪師,的說法。祂說:「盡十方法界,無一微塵許法,和你的見聞覺知有關連,你還相信嗎?雖然是如此,也須開悟者才知道,不要等閒視之。」又說:「不能見道開悟,自我執著,一點也未悟,此人只算一只眼而已。這樣大家會不會?」我們可不能小看此段話,因為開悟在其中啊!讓我們來比較盧師尊所說的和智依禪師所說的,盧師尊說:「佛性亙古亙今,永在而無分別,也無見聞覺知。」而智依禪師說:「盡十方法界,無一微塵許法,和你的見聞覺知有關連。」是否都是講「佛性」跟見聞覺知無關? 再者,僧人問曰:「第一義諦,明如杲日,然而卻纖塵不立,為什麼有好醜現前?」智依禪師回答:「你已經在分別了,去別處問別人吧。」盧師尊說,如果是祂答,祂就問:「你說什麼是好?什麼是醜?」盧師尊的做法,是將分別推給對方去回答,借以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僧人又問:「大眾雲集,誰是得者?」智依禪師回答:「還有失嗎?」這裡已經講出「佛性」沒有分別也無得無失了,是否跟盧師尊講的一樣?僧人又問曰:「如何是佛呢?」智依禪師答:「你是行腳僧。」參禪者大都是騎牛找牛、騎驢找驢,不知牛驢就在自己座下。正如無盡尼所作的詠道詩:「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過梅花下,春在枝頭已十分。」所描述的一樣,那麼既然不認識佛性,所幸當行腳僧去好好驗證一下吧! 前面提及,「佛性」非分別,非見聞覺知,無意識作用,而真正的無念,不是意識的作用,所以佛性才是無念。這裡有個疑點,既然「一念不起」不是「無念」,那什麼是「無念」呢?六祖慧能於《六祖禪經》內說:「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門,即是無念。」意思是,所有來聽法的大善知識,六祖的法門其實只有一個般若,但是這個般若能夠生出八萬四千的智慧。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世間的所有人,有八萬四千的塵勞。如果沒有塵勞煩惱,這個智慧是常現的,不離開此人跟他的佛性。能夠領悟到這般若法門,也就是「無念」。六祖又說:「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也就是在所有的環境之中,心不受汙染,就是「無念」。換句話說,人是不可能沒有念頭的,即使禪定至「一念不起」,出定之後還是有念頭的;但如果是自己不受所有念頭的影響,就叫做「無念」。在這種情況之下,佛性自顯,那麼自己也就是佛了。 所以,「佛性」是利用見聞覺知,卻不是見聞覺知,老子在《老子西昇經˙善惡章》不是也說:「老子曰,百性行善者,我不知也,行惡者,我不知也,行忠信者,我不知也。」在《老子西昇經˙在道章》說:「老子曰,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魚在水中,水在魚中。」是否讓你覺得「佛性」在自然之中?話說回來,如何見證佛性呢?就是要「不見之見」、「不聞之聞」、「不禪定之禪定」、「不睡眠之睡眠」、「非見聞覺知之見聞覺知」啊!這就是《金剛經》裡一句非常重要的話:「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不知,你悟了沒?所以盧師尊說,祂見如來,見佛性,見真佛,見真道。正是祂不見之見,不聞之聞,不禪定之禪定,不睡眠之睡眠,非見聞覺知之見聞覺知。 另外,盧師尊提到智依禪師的見道非常明白,一句「盡十方法界,無一微塵許法」已是震天震地了。佛陀臨入涅槃時,文殊菩薩請佛再轉法輪,世尊不也說:「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汝請吾再轉法輪,是否吾曾轉法輪耶?」不知你從這裡,悟出什麼? 當一個人見證到佛性,佛滅度佛不滅度,均是佛性。世尊於涅槃會上,以手摩胸,告諸弟子此道理,時百萬億眾,悉皆契悟,不知你悟了沒? ----------------------------------------------- (*1) 「蓮史法師」已受封為上師。 (註) 音樂為「紅豆—鋼琴演奏」。 蓮生活佛畫作—花會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