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2/16 15:35:31瀏覽1645|回應9|推薦115 | |
蓮生活佛畫作—麗天普照 蓮生活佛畫作 —夏日千帆 一開始,先請諸位看蓮生活佛談如何看見「佛國淨土」及祂所註解的禪宗公案: 密教的修行,我們從見「明點光」起,再到明點光成為一串「金剛鍊」,接著由多串的金剛鍊變成了「金剛幕」。 ● ● ● **************************************************************************** 本篇文章,主要在談佛國淨土的「善現」,這是色界第四禪天内五不還天的第四不還天界。慈悲的蓮生活佛從兩方面來探討佛國淨土如何「善現」。第一、從密宗的修持方面,第二、從禪宗的修持方面。 從密宗來說,要看見佛國淨土,必須從見「明點光」起,再到明點光成為一串「金剛鍊」,接著由多串的金剛鍊變成了「金剛幕」。從「金剛幕」之中可以顯現「佛國淨土」及「佛」。 密宗的修行,除了身、口、意清淨之外,還要由念,產生熱,產生火。由火,產生光。由清淨的意念裡面,最後得到清淨的淨光(明點光)。一開始這個光,震動的很利害,或者光在飛逝。只要心定向內求,那個光就會定。如果心浮動,光也跟著動。所以,心要定將明點光定住。除此之外,還要靠呼出來的氣,變成一條鎖,然後把明體的光,全部把它一個一個綁住,一個一個鎖住,讓它不動。也就是應用自己的意念,使心定。然後呼出去的氣,變成金剛鎖。金剛鎖把所有的明點光鎖住了,這個就變成金剛鍊。將所有的金剛鍊集合起來,就變成金剛幕,這就是所謂的「天眼」了。再由「天眼」裡面,去觀察自己的「佛性」,還有「佛」顯現出來。此時就「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了,像佛一樣發菩提心,去度化所有的眾生,就如佛度一切。看到自己的佛性,佛性就顯現出來。然後在佛性以外,又可以看到「淨土」。 活佛禪定到了「善現天」,見到梁武帝時代的「寶誌禪師」(*1),想起一則公案; 寶誌禪師問一梵僧:「承聞尊者喚我作屠兒,曾見我殺生嗎?」梵僧答:「見。」禪師回答:「是有見常見,還是無見斷見,或是不有不無見。若是有見常見則是凡夫的見解,若是無見斷見則是聲聞的見解,如果是不有不無見則是外道的見解。不知尊者是何見解?」也就是說一般世俗凡夫認為自己真實存在,是有見常見,而聲聞乘並未論及佛性,所以一般認為沒有佛性,是一種斷見。而不管是常見還是斷見,均是外道的見解 (因一般認為無常才是正理) (*2),不知尊者是什麼見解?梵僧反問:「你有此等見解嗎?」 寶誌禪師垂語說:「整日只知道講經說法,卻不知道身是道場。」又說:「大道只在目前,世人目前難見,欲識大道真體,不離聲色言語。」盧師尊明白指出寶誌禪師已經看見了佛理的至微,也發了菩提心,正在為眾生說法了。諸如「身是道場。」及「聲色言語是道場。」這當中已顯現了:「佛性。」談到「身是道場。」《維摩詰經》曰:「直心是道場。」只要能悟自心,用自性三寶莊嚴自心道場,由於一切善惡皆出於自心,自心修善令心安樂,自心造惡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身即是道場啊!至於「聲色言語是道場」,寶誌禪師在(大乘讚)提及:「言語即是大道。不假斷除煩惱。煩惱本來空寂。妄情遞相纏繞。一切如影如響。不知何惡何好。有心取相為實。定知見性不了。」六祖慧能亦言:「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你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六祖慧能認為轉八識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3),聲色言語只要轉成智慧,一切也就成就,所以說聲色言語是道場了。在本文中,梵僧懂得問寶誌禪師:「你有此等見解嗎?」顯然梵僧本人已經沒有常見、斷見、無常見的煩惱,諸位認為他是否也看見「佛性」? 盧師尊禪定到了五不還天的第四天--「善現天」,所有的一切均清澈顯現,無有不見者。 在此天,盧師尊見到了自己的師父--「了鳴和尚」(*4),心中大大歡喜。了鳴和尚亦要盧師尊速速度化眾生,將二十八天一一寫出,以利益人天眾等。 知道了解脫的智慧,你是否也想「見佛」及「見佛國淨土」? --------------------------------------- 他與傅大士被認為是禪宗的先驅人物。後世流傳的濟公傳說,起初的原型可能就是來自誌公。相傳他曾經向梁武帝引薦菩提達摩,但梁武帝與達摩話不投機,後達摩東渡至北魏少林寺傳授禪宗。 (*2)「常見」、「斷見」及「無常見」之見解均是一種執著,因為彼此之間根本有時是難以區分的,有時也是互融的。對於「常見」、「斷見」及「無常見」之探討,請參考本格(目前)第二頁「常見斷見無常見」一文。 蓮生活佛畫作—光明的法供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