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2/10 01:37:40瀏覽1848|回應10|推薦136 | |
蓮生活佛畫作—自然之道 蓮生活佛畫作—松下四賢
一開始,先請諸位看一則蓮生活佛註解的禪宗公案: 我個人最喜王安石的(夢詩): 知世如夢無所求。 無所求心普空寂。 還似夢中隨夢境。 成就河沙夢功德。 一唸(夢詩),就心平氣和了。此(夢詩),在我書中出現「N」次。 關於「夢」,「司空山」的「本淨禪師」也談得甚多。 人問本淨禪師: 「此身從何而來?百年之後復歸何處?」 本淨答: 「如人夢時,從何而來?睡醒時,從何而去?」 又說: 「夢時不可言無,既醒不可言有,雖有「有無」,來往無所。」 本淨自說:「貧道此身,亦如其夢。」 (真的人生如夢) 本淨禪師有一「夢偈」: 「視生如在夢,夢裡實是鬧。忽覺萬事休,還同睡時悟。智者會悟夢,迷人信夢鬧。會夢如兩般,一悟無別悟。富貴與貧賤,更無分別路。」 ● 本淨禪師談空:「為有妄故,將真對妄,推窮妄性本空,真亦何曾有故。故知真妄總是假名。二事對治,都無實體,窮其根本,一切皆空。」 本淨說: 「若言何物,何物亦妄。經云:「無相似,無比況,言語道斷,如鳥飛空。」」 本淨禪師有一偈: 「推真真無相,窮妄妄無形,返觀推窮心,知心亦假名,會道亦如此,到頭亦只寧。」 「寧」字是什麼? 大家參去! 這位司空山的本淨禪師,幼歲時出家於「曹溪」。 本淨禪師有一首偈,我很欣賞: 「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如鳥空中只麼飛,無取無捨無憎愛。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 本淨對修道,有另一見解: 道體本無修。 不修自合道。 若起修道心。 此人不會道。 棄卻一真性。 卻入鬧浩浩。 忽逢修道人。 第一莫向道。 (這是修道亦空,無修無作,這是開悟者明心見性方知。一般俗人只能漸修,不能頓悟,在真實心,如來性中,本來如是) ● 最後本淨禪師說: 「山僧身心本來是道。」 我說: 「我蓮生活佛盧勝彥本來就是佛。只要你悟道,你也是佛。」 我說: 一個人走修行的路,走到一切皆空,走到人生是夢的階段時,才會知道,原來「道體本無修」的,這時始悟第一真諦,第一義諦。 我在本文中,又重複問大家: 「你見性是見什麼性?」 試答來! **************************************************************************** 本篇公案,是「司空山」的「本淨禪師」談夢、談空、談佛性,最後悟及身心是道場,原來自己是佛。 談到夢,盧師尊舉出王安石的(夢詩):「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知世間一切皆夢,順逆也就隨緣,心中氣也就平了。有人問本淨禪師:「此身從何而來?百年之後復歸何處?」本淨回答:「你做夢時,知從何而來?睡醒時,知從何而去?」又說:「做夢時很真實,不能說沒有,但是醒來發覺是做夢,夢中事當然是子烏虛有的,雖然有「有無」之別,卻不知怎麼來怎麼去。」本淨自說:「我的身體,也是虛幻的。」只因人生如夢啊!說到人生如夢,永嘉大師在《證道歌》裡也談到:「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眾生在六道中沉淪,一旦醒悟過來,也就發現一切無所得,一切無所有了。本淨禪師留下一首很有名的「夢偈」:「看人生如在做夢一般,夢裡實是鬧哄哄的。可是一旦悟及人生如夢,生死如夢,三界如夢,悟及凡夫徹頭徹尾、裡裡外外全是夢,那就醒過來了。此時萬事皆休,夢中一切鬧哄哄的現象也全不見了。有智慧的人悟及人生如夢,生死如夢等,迷惑的人就被鬧哄哄的現象給迷住了,醒悟與迷惑本來是不一樣的,但是一旦醒悟之後又是相同了,雖身處鬧哄哄的景象也不被迷惑了,而且能夠無分別看待富貴與貧賤,因為一切皆是夢幻之故。」 談到空,本淨禪師説:「為了對治虛妄,佛法以真心來對治,其實說穿了妄性本空,真心何曾有呢,也就是說虛妄、真心都是假名,都無實體,窮其根本,真妄皆空。」既然真妄皆空,真妄並無不同,那還有什麼呢?此時本淨說:「若言何物,何物亦妄。經云:「無相似,無比況,言語道斷,如鳥飛空。」」說來說去,真妄皆無實體,歸根究底,一切本質是空的。本淨禪師有一偈:「推真真無相,窮妄妄無形,返觀推窮心,知心亦假名,會道亦如此,到頭亦只寧。」也就是說真妄無形亦無相,如果以此去探索心,也一樣找不到心,所以心也是假名而已。同樣的,道也是如此,那麼為何修行呢?為了到頭亦只寧,為了心安啦! 以前二祖去見達摩祖師,祂說:「我的心不安。」達摩祖師跟祂講:「把心拿來,我給你安。」二祖講:「找心都找不到。」達摩講:「已經給你安心了。」這個就是安心法門。不是有句話叫「心安就是平安」嗎?很有道理的一句話,只是問題的所在是,所有全世界上的人,每個人心都不安啊!如何心安啊?就是達摩祖師的安心法門,就是開悟明心,就是明心見性,心才會安。 這位司空山的本淨禪師,幼歲時出家於「曹溪」。本淨禪師有一首偈:「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如鳥空中只麼飛,無取無捨無憎愛。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聲香味觸雖然是見聞覺知,但只要無取無捨無憎愛,能無心應處,也就是處於三昧狀態,即名為觀自在了。本淨對修道,有另一見解:「道體本無修。不修自合道。若起修道心。此人不會道。棄卻一真性。卻入鬧浩浩。忽逢修道人。第一莫向道。」一般人認為是在修道,其實,道本自如如,不用修的,要去除的是自己的業障,要聚集的是成道的資糧,若是業障去除和資糧具足的話,行者就見道了。在密宗大手印成佛法裡,最後階段就是所謂的無修瑜伽,這是一種頓悟法門,行者無修無作其實亦即是修是作,這已是快成佛的圓滿階段了。 最後本淨禪師說:「山僧身心本來是道。」盧師尊亦言自己本來就是佛,而且只要你悟道,你也是佛。盧師尊更直說:「一個人走修行的路,走到一切皆空,走到人生是夢的階段時,才會知道,原來「道體本無修」的。」不知你悟了沒? ------------------------------------------- (註) 音樂為般若佛母心咒(梵音)。
蓮生活佛畫作—棲息在月中 (爹雅他。嗡。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