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禪密之區別
2010/08/02 12:37:44瀏覽949|回應4|推薦104

蓮生活佛畫作--紅頂鶴的故鄉

曾經有道友跟筆者討論禪跟密的難易跟區別問題來人說禪容易學故學禪也念佛至於密宗是什麼玩意兒外面密宗風評可不太好又是雙身佛像又是財神法保險起見還是念佛參禪來得不易入魔聽法師講經說法念佛參禪是學佛的正道

本文不想對密宗特殊修法做辯解因一討論起來長篇大讀者不見得感興趣本文只試圖對禪與密做一粗淺的比較讓大家了解到佛陀傳下八萬四千法門一一法門均是珍對適合的眾生而設一一法門也均能證果並無所謂此優彼劣此正彼邪之分而是要看各法門適不適合自己也就是自己能否從所學習之法門受益進而能夠成就道果發大菩提廣度群迷出苦輪 

那麼禪宗與密宗有何分別呢?

其實,禪密二宗很相近,且有不可分之處,禪宗祖師亦學密,密宗祖師亦學禪,到如今有禪密不分的感覺呢!太虛老和尚,曾把禪宗依作風分類(1)聖教如來禪(2)直指祖師禪(3)機用兒孫禪(4)口頭河沙禪,由於禪宗歷代祖師,以口和心印相傳,公案層出不窮,可比天花亂墜一般,得證與不得證,全在空有性相之間,以物證理,以理證道,大而化之,一般人的領悟極為有限,無法一腳蹬破,因而禪宗法門,能頓入證知者,畢竟是非常有限的,有人指出,口頭河沙禪,形成流弊多端,成為人人譏諷之對象矣!雖有公案,卻無真正立足之點,心印自然,修無從修起。

再說密宗亦然,密有東密和藏密之分,密即是秘密也,大凡指的是身密、語密、意密,講斷了身語意之大法,其中學理之深,其義諦之深遠,更非一般人所能修學。有講大圓滿者,有講大手印者,更有金剛蓮花雙運法者,密宗是顯宗的人所不能明白的,蓮生活佛認為,證空法門也是以密宗為首,而禪密二宗差別不大,修者若非大智上人,難解其中真諦。 

這樣說來禪跟密是半斤八兩了? 不知各位達人有何高見? 想知道蓮生活佛剖析禪宗跟密宗嗎? 請繼續觀賞活佛為大家帶來禪密之區別」︰

****************************************************************************
()

禪宗公案中有一則︰

  有一個出家人,問趙州禪師︰
  「請問禪師,如何蔘禪悟道﹖」

  趙州禪師本是坐著法座,便站了起來,說︰
  「我要去小解。」

  走了一半,回頭又對出家人說︰
  「你看,像小解這樣的小事,還是要自己去做。」
  趙州禪師的站起來去小便的動作,就是暗示「實修」,蔘禪悟道要自己去實修才可以得到,別人是無法替代的。

  今天,很多弟子問我,如何得道﹖
  而趙州禪師的這個公案,就是很好的回答了
  「禪宗」是講「實踐」的宗派,「密宗」更是「實修」的宗派。其實禪密均是以實修為首要,二者之間少有分別。 

        蓮生活佛為了密宗的實修,寫了一本「真佛秘中秘」,這是一本珍貴的法本,我在「序言」中如此說︰「這是本宗無上珍貴的法本,法本就是修法的儀軌,從基本的『大禮拜』到『無上密』。這個法本將是細說的,最詳盡的,也是最深入的。『真佛大法』普現於世,天下眾生皆得度化,這是一本『佛法的最高真機』。」

       我在「蓮生活佛眾生成真佛」中說︰「修習真佛密法,從皈依開始,一個層次又一個層次的修學,蓮生活佛的真佛密法確實同十方諸佛的光明,無二無別,修持相應者可融入十方諸佛的大光明之中,色身完全不見。即身成就時,可吞盡三十三天,超勝的立在三十三天以上,自身顯現的大光明,是大圓滿的『神通任運』。」

  這「真佛秘中秘」的法本,就是要依著
儀軌去實修。
  「一個層次又一個層次」的修學。

  實修是首要啊!

  我記得在一本書中,曾有一段話,如此說︰「禪宗在隋唐時大盛,但自朱明以降,僧人喜歡論禪說偈,機鋒轉話,越講越玄,入了文字魔,文字相,學禪的人光會講禪機,不重實踐,變成了真禪及假禪,口頭禪的附庸,連口舌巧辯,也附會是禪,真正的禪,是要力行佛旨的。」

  而「力行佛旨」就是實修的首要

  在禪宗來說,修行的方法是最特異的,好像沒有法,也沒有可讀的經典,沒有可以意解的地方,但仍然要講到息掉了所有的外緣,也要講內外寂然,這內外寂然就是 

      「禪」。

  禪宗的實修,外看如不修,其實日常生活,行住坐臥皆在修行,這就是反觀自性的修行,行也觀、住也觀、坐也觀、臥也觀,突然之間,豁然大悟,便是開悟,而這開悟,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禪宗的「力行佛旨」,好像沒有法,其實方法就是歸於一,再將一歸於零,這和密宗法旨,到最後還是一樣的禪至開悟,仍然是打成一片,講的也是空性。

  有一道禪詩寫的非常明白︰
  晝夜坐臥忙閒。
  全體要成一片。
  真實如是修持。
  斷然決不相歉。

  天童密靈禪師如此的告訴我們︰「無論是暑夏也好,寒冬也好,忙也好,閒也好,每日持金剛經一卷,坐香一炷。世間上的本事,看淡看破,孜孜矻矻,一切以道為念,要精進的努力永,直下前進才能得之。」

  這天童密雲禪師的每日持金剛經一卷,坐香一炷,就是實修的功夫。禪門縱然無門,但歸於一,歸於零,也需要功力深,才能觀得破,開了這無門之門,悟得了自性真理。

  今天,「蓮生活佛」也並非天生有本事,其實我也是一個死腦筋,我每日修一壇法在密壇安坐,結印觀,保持了數十年如一日,忙也修,閒也修,在家也修,出外也修,我就是這樣如一的修。我是一位實修者,也是一位實語者,人天可以共鑒的,真實不虛的

  禪宗,密宗,同樣實修是首要

蓮生活佛畫作遠山近水 

()

密宗與禪宗,給人的印象是,學密宗的人,一定要富有,而學禪宗的人,反而清貧澹泊,因而有「密富禪貧」之說。

  原來學密宗,在古代均是皇族的密傳,並未傳到民間。一般人一看密宗的壇場,其花費之大,也是嚇人的,密宗要有單獨的密壇,密壇要布置的非常精緻莊嚴,法器佛像幢幡密密麻麻,所用的佛像法器,用金用銀製造,最基本要用銅器,單單布置壇城就要花不少的金錢,而且供佛的供品,用的均是「寶物」,自己心生歡喜,也令佛菩薩心生歡喜。學密宗的人,對根本上師要有優厚的供養,才能學到法,而且入密壇修法,均是要花時間的。

  從密宗的密壇排場看,要如法的修習密宗,一定要富人才能學,所以大家均以為修習密宗一定要富有。

  至於「禪宗」,禪的教學方法,是比較無拘無束的,沒有什麼固定的法器,禪之行者,不一定要禪房,一切日常生活是「禪」。有的禪宗行者住在墳間河旁,林木之間,或是簡簡單單撘上一座簡單的茅蓬,如此就在禪了。

  虛雲老和尚在終南山修禪時,其山林間的茅蓬,非常簡陋,幾不能擋風雨,吃的當然是野菜野芋,這就是禪者的生活。

  禪宗不計較「壇城」,給人的印象是「清貧澹泊」。
  所以,「密富禪貧」之說,就流傳了下來。

  「蓮生活佛」如此說︰「密富禪貧這句話,在古代是可以如此說的,但,在近代,密法一普遍傳入民間,這密富禪貧就不可以用了,因為蓮生活佛傳密法,把富者貧者一視同仁。我認為密壇可以在虛空之中,這是虛空中莊嚴密壇可以在心中,這是身心莊嚴;密壇可以在臥室,這是睡居莊嚴;密壇可在陋室,這是隨地莊嚴。我教授大家,有錢的富人,可以莊嚴密壇,較貧困的弟子,可以觀想莊嚴,一切可以先觀想莊嚴,再修密法。這是蓮生活佛把『貧富』的觀念打破。」

  就以目前散居在印度尼泊爾的喇嘛活佛的生活看來,他們也不是富者,住的地方不好,食的非常簡單,穿的樸素,連廚廁都沒有,生活也是同樣的清貧澹泊。蓮生活佛的幾位弟子,生活均非常困苦,居家的沙發均是破的,說法的法座,是自己用木頭支架去釘起來。

  所以,「密富禪貧」的說法是可以打破了。
  我以前常說︰「富者實非富,貧者亦非貧。」

  富者實非富──富貴的有錢人,若心地不光明,心靈的生活欠缺,其實他是一個貧窮的人。
  貧者亦非貧──貧困的窮人,心靈的生活富有,心地非常光明,其實不是貧者,是真正的富翁啊!


  我的意思是說,得到宇宙之間的真理,得到禪定法味的人,是真正宇宙間的富人

  禪宗公案。
  問︰「六祖不會經書,何得傳衣為祖﹖」
  答︰「因六祖得一『無』字。」
  問︰「神秀上座是五百人的首座,是教授師,講得二十二本經論,為何不傳衣﹖」
  答︰「因為『有』心。」

  五祖付法給六祖,這是『無』可包含『有』,『有』不能包含『無』。無的意義來得大,這即是「道法本無法,無法法亦法」。

  我曾經如此說︰
  富是「有」。
  貧是「無」。

  我的這個『貧』字,並不是單單指錢,而是指「一無所有」的悟透之相,要知道,我現在若是億兆萬的富翁,也是一個『貧』字,因為億兆萬的富翁也是一無所有的啊!

  大家忘了「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句至理名言嗎﹖

  富者實非富,貧者亦非貧。學佛的人實無貧富之分別心,而且要看破貧富,打破貧富,要參悟「一無所有」這句話

  「密富禪貧」只是表面上的,真正悟透人,密禪是一家,何處有二家,富貧無分別,這是要一悟大澈者,去仔細體會。

蓮生活佛畫作--晚霞泊舟

-------------------------------------------------

() 背景音樂為喜多郎的絲綢之路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2266bby&aid=4282284

 回應文章

沉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禪密
2010/08/03 09:51

在下孤陋,從不曾真切理解禪密之別與無別,
只籠統粗略的認識而已。

儘管如此,仍覺得能從這篇文章深獲實益。
感謝您以菩薩心腸費心闡說。

本文最末所謂「貧富」與「有無」之「別」,
最是優雅明亮。再次感謝。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0-08-03 13:05 回覆:

沉潛有時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指教~

教授菩薩是客氣了 按理說東方禪密觀點

在西方哲學理念裡應該也有類似的觀念 

只是 在下不是讀哲學系的 不敢隨意斷言

至於貧富有無確實是比較容易想像

世俗之貧富與修行之後貧富概念是不一樣

活佛算是苦口婆心點破宇宙人生的真相了

祝菩薩平安喜樂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甜蜜花仙子(願世界平安)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無別
2010/08/03 08:57

俗客菩薩問安

菩薩這題目出的很好

現在這兩三年來 密教在台灣已形成一股風潮   任何宗教都有它存在的必然性  

 我想都是因緣所生 

我常接觸各種不同教派 宗旨都一樣 修善修心

而且在您這深深密裡  感覺是相契合的 活佛所闡述的禪法 跟自己所認識的沒什不同

任何修持 重點是平常生活中心就是要空   若面對生死 才不會墮落

世尊成道 作是思維  離欲寂靜  是最為勝   住大禪定-------

禪的高妙 完全放下 如實空  行者自在   世人自由   心境大不同 

找到清淨心之奧義是貞富貴    其他都是方便隨緣

感謝分享極有程度的解脫心道法門  您很有程度喔   篇篇精要

祝 法喜如意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0-08-03 13:06 回覆:

花仙子菩薩您好

謝謝您來訪指教及問安~ 菩薩說的是

任何法門都是珍對修善修心或是對治方面 

禪雖無門 也無法講 也不可說 但形於外的仍然是修心或對治法

這也是為何活佛所言之禪法 和您所認知的相契合的緣故

佛陀唯一未講明的是第一義 事實上就是明心見性 活佛說不可說

祂説祂所說的都不是  佛陀也說有破有 說空破空  活佛也如此說

這真是奧妙的第一義  不過 您說的不錯 先求自我解脫吧

根據活佛 解脫之後去到淨土 所學的就是第一義 

當然 現在活佛也試圖在開示或禪書裡談到第一義

也有很多弟子參 開悟者有幾位 大部份的弟子如黑漆筒般

還是猛查查(不知所云) 也許就是您所說 未完全放下 未先空了自己

心仍有所執  業障仍深之故  其實我Po的是初級的 還有中高級的

越來越不懂 禪真的很難 您是過獎了 與您分享~

也祝您法喜自在

阿彌陀佛

 

俗客祝福


水 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The Mandala
2010/08/03 07:10

Greetings to Budhisattva俗客,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sharing your unique experiences for us

And Grand Master Lu excellent articles.

My viewpoint, the Vajrayana Buddhism and Zen have the merit respectively

Also extremely vividly.

Exactly! Only through“ no thought ”is Buddha

Thus, As we live each day, We must be grateful each day.

Here is a verse:

修道問法問自心
心如壇城淨莊嚴
無來無去無分別
貧富只在方寸間

May you enjoy good health,

And everyone may cultivate everyday.

Amitabha

水  羚祝福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0-08-03 14:28 回覆:

Dear Bodhisattva and Dharma sister 水羚

Thanks for your greeting as well as your visit to read & comment on the article

Your admiration on Grand Master Lu’s excellent articles is really appreciated too.

Yes, either the Vajrayana or the Zen has its own merits. The Vajrayana shares

many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Mahayana, with one exception though, that is Vajrayana is

also focusing in spiritual techniques designed to enhance Buddhist practice. The Zen,

on the other hand, is stepping into Buddhahood directly with what you said

“No Thought”. The final destination between The Vajrayana and the Zen is the same,

however, the Vajrayana has more measurable steps while the Zen reaches the Buddhahood

in one big step.  Both the Zen and the Vajrayana need to reach with one thought and then

finally meet with emptiness, or“No Thought”where one become a Buddha. 

And, that’s very true that one should be grateful each day in one’s life.

What a beautiful verse, may I present mine here as well

禪密實修無不同

真佛讚許密法弘

反觀自性成一片

參破無有何富翁

Finally but not least,

May you stay in good health as well,

And everyone should cultivate to keep good health &

Make good deeds with mutual benefits to others.

Amitabha

俗客祝福


Sir Norton 黑幫哪裡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Strong insights
2010/08/02 12:42
This is another good article from your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is particular area. I always like the depth and new insight of your analysis, although very qualitative and assuming.
俗 客【達摩祖師的故事】(d2266bby) 於 2010-08-03 02:09 回覆:

Dear Bodhisattva Dr. Sir Norton,

 

Thanks for your visit to read & comment on the article.

I know you are scholar & like to read in-depth & new insight of the Vajrayana

(or Diamond vehicle) concepts. That’s very good and as a matter of fact,

I’ll post the in-depth analysis regarding Vajrayana Buddhism and Zen, or

even Taoism once in a while. As you may know that a lot of our readers don’t

like in getting into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religious arguments, and that’s why

I normally post some cause and factor or travel-like Buddhism stories.

 

To share with you a little bit of insight about Vajrayana Buddhism. The Vajrayana

shares many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Mahayana (or great Vehicle), but also

includes a vast array of spiritual techniques designed to enhance Buddhist practice.

One component of the Vajrayana is harnessing psycho-physical energy as a means of

 developing profoundly powerful states of concentration and awareness.

These profound states are in turn to be used as an efficient path to Buddhahood.

Using these techniques, it is claimed that a practitioner can achieve Buddhahood

in one life. In addition to the Theravada (or lesser vehicle) and Mahayana scriptures,

Vajrayana Buddhists recognise a large body of texts that include the Buddhist

Tantras. Native Vajrayana is practiced today mainly in Tibet, Nepal, Bhutan,

Mongolia, and, to a limited extent, in China and Japan. True Buddha School is

also Vajrayana, however, it’s wide spreading over the whole World, including

South Africa, with more than 5 million people taking refugees so far. 

 

Thanks again for your interests in Vajrayana Buddhism & more analysis will

be posted as needed later.

Amitabha

 

俗客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