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2/25 22:29:48瀏覽1030|回應1|推薦4 | |
改國號 能贏得多少獨立空間 ◎ 陳長文 前總統 對此,筆者無從分析,因為那是立場選擇的問題,就像信仰一樣,其主張帶有「神聖性」,也就沒有辯論的空間。然而,這種靜態觀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你說「改國號」是「正名」,是神聖使命,那麼別人也可說「改國號」是「誤名」,「捍衛中華民國」是他的神聖使命。當兩個不容讓步的「神」相遇時,就沒有理性對話的空間了。明顯的,我們並不希望最後的結果是如此的。還好,李前總統並非只是靜態的主張更改國號,他也提出理由,這就是筆者所說的「動態觀」,亦即另外建立一個用來檢驗其主張是否應被採納的標準。 由於中國大陸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使得世界主要國家基於現實的外交利益,對台灣的國際人格定位態度向中國大陸傾斜,亦即明示或暗示的肯定「一個中國原則」。這個「現實外交利益」的基礎,很難因為更改國名而有所改變。這時,第三項因素就浮現了,我們能否獲得國際承認,相當程度牽繫於中國大陸的反應,簡言之,如果中國大陸並不反對台灣獨立,那麼不管我們的國名是「台灣」還是「中華民國」,各國都沒有反對承認我們的理由,相反的,如果中國大陸當局反對各國承認台灣,則各國基於同樣外交利益的考慮,不管,我們叫做「台灣」或「中華民國」結果都會是一樣的。 從李前總統的論述中,筆者歸納其主張更改國號的主要理由有三:第一,「中華民國」已失去其對全中國的代表性。李前總統認為,目前代表中國大陸的是共產黨政府,中華民國早就失去其代表性,因此,中華民國早就不存在了。對此,筆者有一些「補充意見」,對於「中華民國已不能代表全中國」這樣的事實認知,筆者是同意的,但從這個事實,就可以導出「中華民國不存在」的結論嗎?中間顯然少了邏輯連結。筆者認為,民國三十八年之前,中華民國代表著全中國,但國民政府遷台後,「中華民國」的治權範圍就僅及於台澎金馬(以下簡稱台灣),此後,新的意義僅代表台灣的中華民國一直存在至今五十餘年。今日的中華民國仍然「存在於台灣」。第二,劃清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界限。李前總統從中華民國不能代表全中國這樣的事實認知,導引出應該透過「正名」建立一個與中國永不相涉的台灣國的結論。筆者以為,中華民國不代表全中國,這個事實,也不能導出台灣必須與中國大陸永遠「田無交、水無流」的結論。第三,透過正名,爭取國際承認。獨派主張者通常認為,台灣之所以不被國際接受,無法拓展外交,是因為我們以「中國」自居,而國際間認為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自然不被承認。因此,只要將國名更改為「台灣」,就可以得到國際承認。但世界各國真的只是單純的因為我們叫「中華民國」,就拒絕承認我們嗎? 【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