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24 17:56:29瀏覽867|回應1|推薦20 | |
天堂不撤守-信任海嘯裡的志願服務天使 · 2011-05-09 · 中國時報 · 【陳長文】 昨天(五月八日)是世界紅十字日。今年的紅十字日,對於筆者和所有長期投入紅十字會志工的朋友,有著特別不同的感觸。因為不久前,就在日本海嘯重創日本的同時,中華民國紅十字會一秉過去無國界救援助困的理念,為日本海嘯的災民疾急奔走。殊不知,另一場「信任海嘯」的警報卻已同時襲向紅十字會。 在談感觸前,容我說個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的故事。 紅十字運動的起源,對於關心志願服務的人來說並不陌生。一八五九年,年僅三十一歲的亨利.杜南出差經過蘇法利諾戰爭的戰場,他看到了戰場上的傷者無人理會,遂放下銀行的工作,動員居民來救護那些哀嚎的傷兵,並在之後終其一生大力奔走,發起成立了人道救護傷兵的國際委員會,也就是紅十字會的前身。 如同蘇法利諾戰爭催生了國際紅十字組織,一九○四年的日俄戰爭也催生中國紅十字會。日俄雙方以中國東北為戰場駁火,清政府無能干預,竟宣布局外中立,坐任東北百姓遭受苦厄,四方國人意欲馳援,卻為俄軍所阻。此時,上海記名海關道沈敦和等人義憤填膺,決定發起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來解東北災民之厄。但救援行動仍遭交戰國所受阻撓,沈敦和遂請英國傳教士李摩提太襄助,終在一九○四年三月十日,集合中英法德美五國代表,成立「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紅十字在中國土地上萌芽。 而後,戰爭的黑影籠罩了中國五十年,晚清時期的列強交迫、辛亥革命、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戰火裡,人民一次又一次遭無情摧折,紅十字會在這期間從不間斷止歇,默默燃燒自己,成為黑暗中惶恐人們的一道暖光。 國共內戰後,中華民國紅十字會,隨著國民政府東渡來台。爾後六十年,兩岸漸漸走出戰爭陰影。煉獄般的戰爭景象雖不再是常態,但社會角落,仍有等待幫助的人們。這時的紅十字會,也開始調整角色,從煉獄戰火中的天使,化身為塵俗濟世的菩薩。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就此肩負了比戰時更深入的人道工作;從急救、水上安全、居家照顧等訓練乃至急難救助、救災備災等等,都是紅十字會志願服務的範疇。 今天的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已是受國人肯定,世人尊敬的人道救援組織,從九二一地震,到南亞海嘯、緬甸水災、巴基斯坦地震、汶川地震、莫拉克風災、海地震災到日本海嘯,紅十字會堅持著「有苦難的地方,就有紅十字會」的理念,把台灣人民的愛心與溫情,親自傳送到災民的手中。 在這超過一百年的時間裡,紅十字會專注於行善助人。卻沒想過,一點一滴累積的努力,卻會因為一些網路不實指控的謠言(紅十字會按照救災重建進度而撥款的安排是想暗摃等),掀成巨波海嘯,著實不當地影響紅十字會用行動建立的社會信任,嚴重打擊了紅十字會夥伴和志工的士氣。 這讓我想到一個釘子的故事:刺傷別人就像把釘子釘在木頭上,無論之後花多少力氣彌補,傷口也不可能完全復原,就像把釘子拔出來,還是會留下釘痕。在這淺碟網路與媒體時代的今天,「大膽假設」若忽略了「小心求證」,要傷害一個人或組織的信譽非常簡單,但要澄清一件事實卻是難上加難,而信任,是志願服務組織最珍貴的資產。 雖然如此,我仍希望把這一次的「挫折」,看成是上天賜予紅十字會的「禮物」,讓我們學習如何在為苦難者奔走的同時,更嚴格精進我們行善的方法。 最後,我想用紅十字之父亨利.杜南的一句話做為結語:「為什麼我要去右邊?你看左邊那麼多人甚至沒有得到一句安慰的話,連一杯解渴的水都還喝不到就死去了!」這句話是形容亨利.杜南掙扎於要先救左邊的傷兵還是先救右邊的傷兵為難,但也可以解釋為,相較於那麼多需要我們伸出援手的人,與其為謠言所困惑,我們更該集中精神與力量,堅持行善的志業,努力的凝聚台灣的愛心和關懷,去溫照需要幫助的人。(作者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