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談也是「臺灣第一」的黃丁盛—台灣民俗祭典專業攝影者
2007/09/13 10:57:34瀏覽2042|回應0|推薦3

 

*

*

談也是「臺灣第一」的黃丁盛

—台灣民俗祭典專業攝影者

 陳宗嶽

發表於一九九六年四月廿二日中華攝影報

  一九九六年,爵士攝影藝廊春節前的最後一檔攝影展,展出了曾任名人攝影藝廊經理的黃丁盛先生的壓箱絕活~臺灣的民俗廟會攝影。

  回顧十二年前,彩色沖印業為了肩負起一份推動國內攝影風氣的社會責任,繼「爵士攝影藝廊」之後,相繼有「安麗」與「名人」攝影藝廊的出現,舉辦攝影展覽也在當時的攝影圈內蔚為風氣。曾幾何時,後浪推前浪,當時的三大攝影藝廊,如今僅有最資深的「爵士」依然健在。

堅持透過攝影保存臺灣當代歷史影像

  當時方自軍中退役未久,即滿懷攝影大志的黃丁盛,除了與友人集資創設了「名人攝影藝廊」,也始終無怨無悔的投身於攝影創作的生涯。而今,「名人」雖已煙散,但是,堅持透過攝影保存臺灣當代歷史影像的念頭,卻也促成了他在「臺灣民俗廟會攝影」與「臺灣原住民祭典攝影」上的集大成地位。

  之所以偏愛臺灣民俗廟會祭典的攝影,剛開始,或許出自於湊熱鬧,但是,隨著要彰顯照片的內涵與背後的意義,開始必須投身探究廟會祭典所代表的意義;這在五年前,仍屬偏僻的冷門,只有中央研究院的學者肯花心力投身在這樣的「田野研究」之中,就像一位中研院的學者,為了研究卑南族,花了兩年的時間與他們生活在一起,經由融入生活,成為卑南族的一員之後,才能真正探究他們的心靈與精神層面的文化意涵。

*

*

全面相紀錄廟會祭典

  因此,黃丁盛認為:在拍攝廟會祭典活動之時,不能僅浮光掠影的拍攝一些熱鬧畫面的浮像,真正能完整表達全部廟會祭典意涵的,應該是將「攝影圖片」加上「文字對過程的描述」,以及「現場所收錄的聲音」,三者合一。

  在他專事廟會祭典攝影的期間,他發現以往這方面的報導,不是沒有,就是太偏重文字的敘述,而過於學術化;所拍得的照片雖不少,但都有著太多非專業所意外形成的模糊效果,使得主題不清,意涵不明,因而給予他從中另闢蹊竅的機會。

十六年功夫已練得「臺灣第一」

  如今,在過去的十六年間,他已投身拍了二十三種、兩百多場的廟會祭典,所擁有的資料圖片超過五萬張,除了出版了第一套兩片的「臺灣民俗廟會」多媒體光碟之外,臺灣第一本的「臺灣民俗廟會」報導專輯也即將出版,就其在臺灣民俗廟會祭典攝影所下的功夫之深,稱其為這一領域的「臺灣第一」,實不為過。

  「有目的的拍照」很辛苦,但是,拍攝民俗廟會祭典更辛苦;除了須有充份的自由來配合時間固定的廟會祭典之外,全然不可預知的天氣,亦是需克服的障礙。

  此外,像拍攝鹽水蜂炮時所需考量的安全性,不分晝夜與不是專為攝影考量的雜亂現場,祭典的程序與內容,不同祭典的特殊禁忌等等,都是在實地拍攝時所需克服的技術性難題。

純為保存這個時代的臺灣影像

  至於為何選上「臺灣民俗廟會祭典」這樣一個冷僻的攝影題材?黃丁盛說:「起初只是單純的想保存這個時代的臺灣影像,是無所為而為的。」因為想保存,所以同時有以下的考量:

  第一,不一定是為了留給現代的人看,反而希望能留給三、五十年後的人看。

  第二,不是只限定給攝影界人士看的攝影作品,希望讓所有人都能明確的感受到它的內涵。

  第三,為了能真切的反映這個時代的特質,因此排除沙龍調的手法,以最能表現這個時代豔麗的彩色幻燈片來拍攝。

  至於,目前流行的懷古調黑白攝影,他以為這是過去的拍攝手法,是屬於前人的;而新的數位相機與電腦影像處理,是未來的,是屬於未來攝影的範疇;在懷古的已過去,未來的仍未知的現實情況下,人不可能貫通古今與未來,因此,該給自己一個清楚的定位,「定位現代」就是他取捨當代攝影題材與技巧的最終標準。

本土興起 苦心得酬

  近年臺灣民俗廟會祭典的日漸受到重視,除了本土意識的抬頭之外,經由經濟繁榮、科技發展所促成的國人自信心,也是促成國人從落後、迷信的刻板印象中,重新反省與外國宗教祭祀具有相等地位的臺灣民俗廟會祭典。一向主導臺灣藝術主軸的文建會,也一反過去官方與民間分道揚鑣、各行其是的藝術表演型態,而將年度大戲的藝術季全部下鄉。

  影響所及,黃丁盛已經拍了十多年的廟會祭典作品,從以前只是為了保存,從不知何時可派上用場的冷宮裡,一下子有如鹹魚翻身,成了探究、代表今天臺灣文化的新貴,不僅在電腦公司的主動邀約下,將過去所辛勤拍攝、蒐羅到的攝影作品與資料,透過最新的影像光碟技術,將最傳統的民俗廟會祭典,經由電腦所呈現的聲音、影像、和文字,再予以完整的重現。

  之後,出版公司也邀其出版「臺灣民俗廟會」的探索臺灣系列專書。另有影像光碟公司,也希望替其出版一片包羅全部廟會祭典攝影作品的光碟,只是預備採取開放全片攝影版權的促銷作法,在當前仍重視著作版權的時代裡,此種輕藐作者心血的殺雞取卵作法,自然很難讓他接受。

  此外,接踵而來的有「臺灣新映像之旅」的多媒體光碟製作,觀光局委託拍攝金鼠年的元宵燈會等,都令黃丁盛有否極泰來之感。但是,「努力是必然,成功有偶然,失敗要淡然」,這樣的「無所為而為」,依然是陪伴他,從「名人藝廊」結束,經過最辛苦的「自由攝影投稿」,走到今天,集出版、演講、教學、接案、擔任國外攝影導遊於一身,融多方位攝影工作於一體的原始動力。

  「水到渠成」,則是他近年領略回報的最真切感受,但是,對這些聲譽,他依然認為:「個人不重要,對民俗祭典的肯定才重要。」

  談起未來的攝影方向,民俗廟會祭典依然會繼續拍下去,只是頻率會減緩,會尋找沒拍過的,或挑選時隔五年、十年,又自然產生新的演化的祭典。過去每一、兩週就要跑一個民俗祭典去拍攝,未來將調整心力,繼續拍攝已經投入達十年以上的「臺灣原住民祭典攝影」。

*

*


 

繼續拍攝「臺灣原住民祭典攝影」

  諸如已經不被官方列入原住民的平埔族,曾經是臺灣人數最多的原住民,只因為長久的「漢化」,使其從母系社會轉為男系社會,並且因而融入清朝時候的臺灣漢族社會。但是,到今天為止,臺灣的平埔族仍可區分成九大系,每年仍定期在臺南縣大內鄉的頭社村,以及屏東縣東山鄉的東河村,有著盛大而完整的祭典活動,類似這樣即將在臺灣消失的祭典儀式,以及像燈塔這樣即將消失的事物,都將是黃丁盛未來拍攝的重點。

  這些年來,他所使用的攝影器具,依然是那三台已經伴他十餘年,機齡分別高達十三、十五、十六年的Canon機械式A1相機,對他而言,可靠、用的順手,似乎遠比具備最新科技功能來得重要;也許,這正是黃丁盛的最佳寫照。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y43115&aid=1228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