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靈性文明 (2001年 發表)
2010/09/25 03:05:20瀏覽4187|回應37|推薦107

(2/13/2022)
新儒學正在改良中國的社會主義,孔子學院卻不見容西方。以老莊思想聯結基督教,或可建立平等的對話平台,開啟善的交流。



(2010年記)今欣見兩岸爭相復興孔學,特將十年前(2001刊於《金山論壇》)的這篇文章置頂。文中提及中華文化"文藝復興"一詞呼應了近日劉兆玄先生提出的觀點。

(文)和人一樣,「文明」亦有上智下愚。最高層次的文明或可稱之為靈性文明。然而當個人的靈性智慧提升到了某種程度後,也就不存在著所謂的文明或文化了。「朝聞道,夕死可矣」,古今哲人苦苦思索的道理,其實就是「無道理」。

東周的老子是在「去智」,祛除「分別心」之後,才參透生死,順應了自然大道。後人極留痕跡地描述了當他騎牛西行前,是應守衛的要求,才留下了一生智慧的結晶。一篇五千字的道德經,隱晦莫名中,卻又透著清朗。兩個世紀後莊周抓住了那吉光片羽,洋洋灑灑地企圖以時人能懂的寓言來傳其道。

藉著文字留下的智慧,是否就成為他們力主去智的反諷?這些超越文明框框的自由人,冒著被時人譏為飾智驚愚,或被後人歪曲解讀的危險,以有限的文字來傳達無限。也因此哲人雖已遠,其氣仍沛乎蒼冥,繼續感召著有同樣追求的人。這裡面沒有神化,沒有儀式,沒有應許。

中國哲學的優異性之一,在於其不受神的干擾。這種真智超越了宗教、種族、性別的文化藩籬。而幸運的中國人,因一脈相傳的文字,文化背景,對此靈性智慧,特別容易會心領悟。這是任何意欲「脫古」或「去中國化」者,所無法進入的層次。

西方的文明很容易懂。因以人為本位的思維,邏輯清晰,文字條理分明,規矩井然。以此衍生的文化,完全充分地應人的需要而發展。為了感官肢體的更大舒適與便利,發明就層出不窮了。當心思藉科技日益機巧,慾望貪念便相對地過度刺激,使此文明不免流於形下物質。其致命點在於不知適可而止,張力已瀕臨界,卻仍要再更多、更快、更遠。

十四世紀的西方人,因回頭思索古希臘先哲的理論,找到了人的力量,走出了黑暗。自此奠定了理性邏輯思維模式。希臘文化可謂是西方文明的源頭。然而,大哲如亞里斯多德,據說臨終前是處於半瘋狂狀態。不難想像這位重邏輯的哲人是如何地陷入了自設的知識迷障裡,把學問鉅細靡遺地分類再分類,而導致了神智焦躁。

他的學生,來自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挾利劍橫掃千軍,戰無不克,最後也因日漸狂亂,不知為何而戰,而致眾叛親離,客死異域。我們隱然地預見了西方機械物質文明,帶著類似的瘋狂因子,一步步地走向了自我毀滅的軌轍。

每個文化都有盲點與暗角,都需要藉其他文化來提點,修正及照亮。故沒有任何一個文化,該因不適潮流而被淘汰,甚至滅絕。中國人一直沒有像西方文藝復興那樣的時機,可以回頭思考與實踐古文明智慧。與希臘文明同期的東周可謂東方文明的基石,然而其九流十家,百家爭鳴的多元智慧,自秦重法家,漢尊儒術後即嘎然而止。所幸那些智慧種籽從未滅絕。在逐漸僵滯的社會制度中,總會在一些人心中繼續萌芽,茁長,傳承。

在人本的物質文明與神本的宗教文明衝突益見尖銳的今天,人類需要一個更超然的思想來引領出路。中國古文明正提供了這個大方向。道家的列子藉童子之口,曾清楚地提出「物類平等」的主張。老莊的自由平等思想,之所以凌駕西哲,即在其根除了人本主義的迷思,這將是解構人因「分別心」所築起的文化藩籬的最有效力量。

去除「人本」,不是反人性,而是藉求知來認識人性,以自發的靈性來去偽智。人是習慣複雜的動物,即使老子也是在遍覽群書,深刻思索後,才得到超脫偽智的真智慧。莊周也需藉不斷地辯論,批判,才讓自己的觀點更清楚。這些過程,其實是相當儒家的。儒學或新儒學是種知性文明,可視為過渡到靈性文明的必要階段。

目前的中國,或可利用其尚不民主的現行體制「優勢」,在強力「師夷人之技」時,同時行之以改良的儒學。重視「誠意正心」的人文教化。當理性強固後,再逐步減輕五倫的框架。只有當大多數人成了知性人後,靈性文明才有可能實現。長路漫漫。且就循著大方向,邊想,邊做,邊走吧!

(寫於2001年)

--------------------------------------------------------------------------

(寫於9/24/10)

(簡答格友,有關儒學)


孟子認為孔子是個“集大成者”,敏而好學的他所集的是在他之前黃河流域先民傳下的人生智慧,以其靈性一以貫之。這個思想家貫通了人性本質,並為後世開啟了自處待人之道。孔子不是先知,不是神,或許他曾發過些小牢騷,不小心被弟子給記下了,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如”君子遠庖廚“……等等今日看來政治很不正確的話,這更突顯了他的可愛,他是個活生生的男人,自有其愛慾情仇,這並無損他的透徹智慧與人格高度。他從未企圖塑造聖人的形象。

他的警世之言超越種族性別,孔子教人要當君子,不要做小人,看,多明確!
他所講的 “仁,忠恕,孝道,誠心,知恥,克己復禮……”都是人性最高,最美麗的境界。他認為人性本善,要大家愛這個世界,瞧,多簡單!但最貼近真理的簡單素樸卻也是最難做到的,他教人往自己的內心去看,這很難!

他真真實實地教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用的是淺顯的文句,沒有語意的含糊,詞彙的瞹昧,他從不裝神弄鬼。一介布衣的孔子所創的儒學影響了後世2500年,除了中國人,還有日本,韓國,越南人。以儒家為核心的中華文化,精美絕倫,反映的是人文細緻的光輝。它不用靠武力傳播,人們接近它,通常是因為感受了其中的美好,而自動地接受了熏陶,代代傳承。

把儒學放在心中的人,可以讓人從外表看出,無論男女,都是謙謙君子,文質彬彬,毫無戾氣,這就是教化之功了。因為人和野獸間的差別其實是很小的,文明的外衣一戳即破。真正受到儒學影響的人,會有不忍人之心,雖然這個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儒學幫助人類放大了這個天賦。孔子教我們九思,告訴我們遠離險惡人性。他希望我們享受人生,不靠神鬼之力,就能達到四端平衡。那是由自內煥發的活泉,甘美不絕。

其學說或曾被政權誤用,有惱人的層層階級與程度不同的剝削壓迫,但不可諱言,這個框架,幫忙抑制了狂野的人性,維繫了人倫,與社會的安定。政權有消亡更迭,但儒學中所倡導的人生真諦永不會被封建僵化或物慾橫流的社會所窒息。

孔子講的是你是我是他,超越時空地界,共同的美。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tiao&aid=4442820

 回應文章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歡喜贊歎
2011/03/13 20:32

才剛讀到這篇  非常開心  看來中國哲學思想往未來世的傳遞  還是有希望的  我也來湊個熱鬧  中國哲學思想在歷史上的發展不像西方的直線型  而是波浪型的呈現  也是為何儒釋道會如此緊密地結合的原因  而不是類似西方的神權而神秘而浪漫而存在而實驗  相互抵消或排斥  中國哲學思想往上融匯  往下各自表述  正是兩岸解決一個分治狀態所提出的政治思想  是一個典型的中國思想  當然要推展  阻力也多  但方向是對的  只待時機  有道是  五行木老於未  木之重枝業仍以一止之於本

您的格友中有甚多學養深厚者  我只是不知為何都集中到了您這兒  莫非您真是位格格

刁卿蕙(ctiao) 於 2011-03-14 12:46 回覆:

怎沒聽過格格真能"聚才"?

網天下英才,不亦悅乎!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孔老二的某些論說,
2010/10/13 21:21
已經跟不上時代?

例: 「朝聞道,夕死可以」
?

http://blog.udn.com/mbr8879576/2326009




出岫閒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儒家與基督教IV
2010/10/09 23:22

儒家思想當然也強調人的主體性,但它的問題可能是在沒有普遍(平等)主義與博愛原則來調節,致一些人的主體性可能過度膨脹,而另一些人的「主體性」卻受到壓抑,也就是說,此一主體與彼一主體之間可能發生衝突、矛盾、扞格、打壓、扭曲。中國社會的失序,也許常是拜此主體失衡之賜。

我以為,近代西方主要就是因為其揉雜神性的人本主義思潮而締造了近代的西方文明。超越性信仰促進了普遍主義,也維護了人道精神,更減少了主體間的失衡。當然,究其實,基督教徒的這些特質實際上也只是在程度上異於他人。但這些差別已經非常重要,中國人似宜深刻檢討中西方之間的這些差別。

刁卿蕙(ctiao) 於 2010-10-10 01:48 回覆:

謝謝慕陶的精彩留言,發人深省。

最佳狀況當然是有德有靈,有制有法(此亦非完美,人性使然)。西方宗教政治社會和科技,有其特質及優點。數百年走來,加上近數十年好來塢/迪斯耐,洋派思想文化之洗滌,影響深遠,但已見其敗端(就如儒教聖人教化與人治,或如希臘烏托邦式之民主之昙現)。

制度性之不公義,神之被人慾污染,益成各自專斷神授之利基。所謂的”民主自由市場經濟“,超越性融合表象之下亦多了機巧扭曲與爛污。

領風騷數百年,於今欲挽強不墜之西部牛仔風正盛,是該到反省融合些東方哲理的時候了。


出岫閒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儒家與基督教III
2010/10/09 23:19

極端的人道主義常並不合乎人性,它與人本主義是不同的概念;至少,它可能不同於世俗的人本主義。極端的人道主義也許需要一種超越性,而不只是世俗人性。而可能只有西方的特殊人本主義才能較強有力地支撐這種人道主義精神。基督教在某個程度上給西方人帶來了力量。基督教提供了上帝這個主體;以神為基礎條件,再通過宗教改革,讓人的主體性也得到揚升。在這個過程裡,神性與人性交融,人將神內化,使人的主體性中有部分的神性。這使西方的所謂人的主體性有了真正不同的內涵。近代西方如果是以人本主義思想為主軸,這個人本主義其實並不是純粹的類型,而是特殊的類型,是在人性中揉雜著神性的變型。
反之,儒家思想較缺少那種神性基礎,從而也缺少超越性的特質,所以較缺少那種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
當然,儒家的人本主義理想並不反對人道主義,而且偏向人道主義。但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似乎較缺少內在強烈信仰的帶動,又缺少客觀的合理(法治)制度的支撐,故在實踐中易於滑落。加之,中國社會較偏向「差序格局」,故易帶來人際間的差別對待;又因資源匱乏所帶來的危機意識與零和式思維,都可能造成對人道精神強大的扭曲效果。


出岫閒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儒家與基督教II
2010/10/09 23:14

儒家思想的人性化,表現在不要人成為神的工具、全憑神意行事。中國文化當然也重視道德,但就像孟子以「負父而逃」來解決人面對父親犯罪時的兩難情境,這是很「人性」化的方式,與亞伯拉罕「以子為燔祭」的做法截然不同。

「人性化」究竟該不該?這其實是個深值討論的問題。可能關鍵在於:人性化的處世方式在異質社會裡比較會出問題。人性化常意味著與親近者間特殊的互相關照;但對外團體成員則冷漠、隔閡,甚至敵意。這是一種「差序格局」的組織原則。這種原則可能很人性化,但卻與異質社會中的大公義原則相違。而要符合大公義原則,卻可能必須違逆「人性」,至少是違逆一般常人的人性。或者應該說,要做到大公義需要一個超越(人性)的過程,而這可能需要一種特殊信仰的力量。

我們或可一併討論「人道主義」(humanitarianism)原則。我認為應將「人道主義」與「人本主義」(humanism) 加以區別。人本主義強調個人的主體性,而人道主義強調正向對待人,特別是對他人抱持愛、關懷、支持、體貼、同情、諒解...等態度。這種態度極端化時其實並不很「人性」。德瑞莎修女、史懷哲醫師等人的行為,我們一般人很難做到,勉強去做會覺得很痛苦。但是,可能正是因為常蘊涵這種人道精神才使人本主義顯得偉大。


出岫閒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儒家與基督教I
2010/10/09 23:10

對版主關於中國文化的看法,謹提出一些商榷意見。

我以為傳統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有人本主義色彩,是很人性化的。中國文化因此而有生命力與號召力,但恐也因此導致一些困難。我以為儒家思想的主要問題,一是在於失衡(非普遍平等)的主體性,一是在實踐理想原則之際缺少內外在的支撐(超越性信仰與較合理的制度框架),致易道德滑落。


JLU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非常感動
2010/10/06 14:32

    看到您對孔夫子的文章,使我回想高中時讀論語的嚮往,就以儒家自居,行不由徑,循規蹈矩。但是入社會多年後,覺得這個社會根本就是欺善怕惡的,若您不入〝幫派〞,是很難立足的,正直不阿的人反而成為被淘汰的對象。我的連襟在國稅局,抓到財團之子的巨額財產贈與稅時,居然主管警告他,若弄錯要將他移送法辦!孔夫子的理想在中國的社會真的無法看到,即使最接近孔夫子的教育界,都因著為著書商的利益,出賣靈魂的為書商設計一綱多本的謀略!校長的拿回扣問題,更是層出不窮!我覺得孔夫子的理想真的很美,但是,一如孔夫子的嘆息─吾不如乘桴於海!

     身為孔夫子的仰幕者,當我遇見了耶穌以後,看到了永恆,發現才能持守孔夫子的理想!正心、修身、齊家,皆因將自己拉到某一高度才可以做到!愛人才沒有虛假,比較會憐憫人的軟弱。否則對這個罪惡的世界,只有聲討與鄙視!卻充滿了對現實的不滿或是驕傲的窮酸氣了!

我非常欣賞您的文章,顯出您的智慧和學養,可以增長我的知識,敬佩了,刁夫子!

刁卿蕙(ctiao) 於 2010-10-07 00:49 回覆:

連讀了三次您的留言,想了很久。自己是不是也因道不行,而乘桴於海了呢?自覺很難融入人的社會,這也是志願性選擇當無子族的主因了,不想被攪進去。自己有頗多劣根,需藉聖賢的智慧修正,亦同意藉了宗教力量,似更能落實努力,使步履堅定,有望成為更高等的生物之靈。

謝謝您的留言。也祝福您那位不懼權勢的連襟,這社會要多些像你我他這類“不服從”的人,才有可能扭正歪斜,才能為下代營造較理想美好的環境。


Jos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書不在多讀通有益
2010/09/28 14:06

看到樓下說有人想主修哲學覺得好敬佩。

無論是梁啟超, 胡適, 或魯迅的國學書目即使讀中文系的也很難都讀過。
金聖歎編的"天下才子必讀書",也是很不容易。就算是"六才子書",能讀完的人也很少。
不過另一位清秀才編的"古文觀止",那就很多人都讀過。記得以前人手一本,國文課專用。
我不覺得一定要讀多少,能讀通體會較重要,即使是國文課本的範圍。否則大部頭書當裝飾而已。
四書,能仔細讀論語就夠了。三國志太累人了,看三國演義就好,連續劇差很多...。還可以加個金庸小說啦!哈哈~
不過這些國文課本內的古文,太多國家政治道理,但不能修身養性怎麼齊家治國...?這些往往不能契合中學生的心智年齡,成為考試而讀。長大後很少人會回頭再讀。

但梁啟超對作文的看法到現在還是值得令人深思。想到我曾隨手亂寫的,但有興趣可看看我與網友的對答。
http://blog.udn.com/josschang/1694583

刁卿蕙(ctiao) 於 2010-09-29 01:59 回覆:

"這些往往不能契合中學生的心智年齡,成為考試而讀。長大後很少人會回頭再讀。"

--------------------

小和尚念經,雖是有口無心。但很奇妙的,長大後,那些經句起的潛移默化之功,常在人生困頓時,起了極大的撫慰作用,也影響了行為處事。


看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關於讀經
2010/09/27 09:40
樓下幾位格友談到讀經的問題。其實不只中國,西方學生現在也不一定讀那麼多古典名著 。
馬里蘭州有一所學院標榜讀經,開出的書單類似梁啟超書單的英美版。十年前我聽說這學校,羨慕得要兒子們去申請。老大說:「要讀的書那麼多,為什麼讀那些呢?」他還是一度想主修哲學的。
時代不同了,從十九世紀到現在,知識增加呈對數式的成長,需要讀的書太多。 除非專門研究古籍,很少人能像刁版主或止善兄這樣廣泛的讀經。
刁卿蕙(ctiao) 於 2010-09-28 01:29 回覆:

現代人時間不夠用。尤其亞洲人努力學外文,常會忽視本身的文化典籍。常聽人說,“中文都忘了怎麼寫”,意在炫耀其外語/英文能力。一個沒把自己文化根基扎穩的人,就很容易被牽著鼻子走,沒有中心思想及判斷力。讀了NYT,讀了WSJ....洋洋得意,人云亦云,尤有甚者自以為高人一等。那些媒體名嘴,來稿照單全收,動不動耍洋文,破破碎碎的英文句子,這就是大眾吸取知識的來源?這樣的國家,不過是附庸。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憂心忡忡
2010/09/27 08:10
「若愛吃現殺活魚,心一定不柔軟」

有一次,同學邀約,去石門吃活魚.魚端上桌後,我心有所感,突然說了一句:「我們今天若沒來此,這些魚現今仍是活的.」據說好幾人一聽此言,頓然失去食慾,下不了筷.

高中物理老師有次談及聯考,說道毛子水教授批作文時,邊批邊怨道:「高中生寫這種文章!高中生寫這種文章!」大筆一揮,三分五分(彼時作文佔二十分).物理老師言道,毛教授不明白,如今學生不僅要讀國文,還得讀數理化,歷史地理體育美勞等等,並非專修國文一科.

那時聽不懂物理老師的意思,也不懂毛教授何以抱怨.後來讀唐德剛的胡適雜憶,唐於書中自言,他小時讀私塾,十歲時,已能背誦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本紀有一萬一千多字.如今十歲兒童能聽過項羽本紀就算是博學多聞了,遑論背誦?

讀了胡適雜憶,才知道毛教授抱怨的是今日學生古文古書讀得太少.清末洋務運動以來,私塾廢棄、洋學堂興起,再加上個白話文運動,中華文化有多少僅存於書本中,有多少存留於人心?

止善先生才剛發表了一篇「梁啟超先生推薦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梁列出了「最低限度必讀書目」,有:

《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記》、《左傳》、《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或《通鑒紀事本末》)、《宋元明史紀事本末》、《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其它詞曲集隨所好選讀數種。

當今之世,有幾人遍讀這幾本書?這些書要全部讀畢,恐怕也年近半百了吧?而這些書僅是「最低限度」.

梁生於一八七三年,才一百多年,變化恁大.他的最低,對我們這一代而言實乃高不可攀.中華文化仍有多少活著的?很悲觀.

刁卿蕙(ctiao) 於 2010-09-28 01:33 回覆:

無言有心!

這個書單對大部分的人是個不可能的任務。今日資訊爆炸,中國人得讀古籍,學洋務,時間有限。古籍其實內容多有重覆,也有很多廢話。寧精選幾部,反覆閱讀思考吸收,足已!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