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31 22:34:17瀏覽943|回應12|推薦111 | |
為什麼失業 二○○八年九月,因美國引發的金融海嘯,讓全球許多企業失掉經營重心,不但事業接連虧損甚至倒閉,員工也遭受大量裁員與失業。瀕臨倒閉的企業需要各國政府的解救,遭受失業的人民也需要政府的拯救,找不到工作的百姓和看到困境的政客,大家都在罵政府無能。 失業本是個人的問題,但倘若多數人都失業,那就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社會的問題,政府倘若不理睬,一些不合法的事務或活動,就會變成麻煩或動亂,等到動亂發生再求補救已不可收拾,因此需要政府的拯救。然而如何救?怎麼救才算正確?觀之當前做法,似乎從根本就犯了錯。 誤解工作的意義 身為上班族,每個人關注的必然是薪水,不管公司盈虧,都希望能夠年年加薪。曾為上班族的我,曾在一年之內連續調薪三次,內心感到充實和得意,也認為加薪是老闆應該給員工的工作報酬。 長期以來,老闆和員工,彼此立場不同,心態因而形成對立,這已是根深柢固普遍存在的現象。這種現象,肇因於對工作的價值和意義認識不足,誤把工作定義為「差使」或「勞役」,彼此在架設的框框之中互相爭鬥。 經過本身的工作經歷及訪談企業經營者之後,我終於了解,做為資方的挫折和心態,看到社會上許多員工了無貢獻,只會和老闆對立,爭取休假和分紅,想要高薪和福利,卻不知當老闆的種種苦楚,不能體諒老闆需要調度資金,又要承擔投資風險,即使在生意遭受虧損,仍得自掏腰包,供養員工、維持事業的運作。 其實,工作除了讓員工獲得生活保障,也讓老闆擁有事業賺取收入,這本是互惠雙贏的結構,但勞工團體或政府所思慮的,多偏重員工的利益,因此才讓雇主承擔高額保險或提供長期有薪休假等福利,把員工的生計變做雇主的負擔,忽略員工相對的責任。當環境不利投資時,企業主顧及自身的利益,自然會結束營運或裁撤人員,讓員工失業。 工作者應有貢獻 失業是一種工作供需的問題,造成失業的原因,是因為提供工作的機會少而要求工作者多,之所以如此,在於公司或行業大量地減少。公司行業減少的原因,又在於工廠與企業外移、投資不振以及投資環境不利投資等等。 一直以來,大家都把工作定義為「差使」或「勞役」,又把工作定位為「權力」和「地位」,或稱為「職位」,認為取得工作就獲得職位,把薪資和福利當作工作者的權利,忽略相對的義務和責任。由於觀念錯誤,雇主和員工,彼此在錯誤的遊戲規則下工作。 倘若把工作重新定位為「服務」,必須提供服務,為企業創造利益才能夠獲得酬勞與工作,這變成是一種互惠的交易。當勞資雙方,彼此把目標擺在「為企業創造利益」之上,目的與方向正確,彼此努力於創造利益,一方面為既有的生意和工作忙碌,一方面為開發新收入而努力,那麼又怎會失業? 「供給」、「需求(消費)」和「交易」,如三足鼎立,是所有生意的根源,三者必須均衡發展,生意才能順遂。拯救失業,不能一昧只注意人力供給面,忽略工作需求面,只想給予工作,而不知讓工作者做什麼,提供什麼服務,不從人力的需求面和交易面去籌謀對策,則永遠找不到解決之道。 扮演領導的角色 搶救失業,這是對最高權位者智慧與見識的挑戰,也是對工作者智慧與能力的挑戰,甚至是對國家領導者眼光與智慧的挑戰。因為工作來自企業,企業之所以能夠提供工作,在於看到營利的機會,必須釋放工作運用人力才能達到目的。主管企業的權力者,倘若看不到機會,不知如何創造盈利,則焉能提供工作? 因此權力者不能始終扮演著管理者的角色,把人力當作成本或包袱,只知降低成本、減少用人和關閉工廠,或只會循往例,生產同樣的產品做同樣的事,忽略開源或開發生意的責任。不能停滯於艱困的紅海,要找尋開闊的藍海,思考如何去創造利潤、創造交易和創新生意。 權力者必須轉型為領導者,領導企業做前瞻遠眺,為企業或組織找到事業發展的利基,設定前程目標和方向,再扮演經營者,擬訂營運策略,規劃該做的各項工作和需用人數。當權力者把眼光轉向機會,注目該做的一些事,想到的必然是需用多少人,該做那些事,人力的需求自然產出。 國家領導者的挑戰,在能前瞻產業的機會與發展,改善環境以便利產業投資,讓公司行號能夠配合設立,帶動工作的需求。不該名義上給予失業者工作,卻無實質的內涵,對社會或經濟了無貢獻。 工作者也不能只知上下班或奉命行事,只懂得執行任務不懂得發揮自我的能力和價值,必須針對自我工作的範疇,思考如何創新、如何創造價值和創新利益,向高層做有效的建議。工作者若不協助企業開發機會、創新利益,則唇亡齒寒,企業關門了,大家也失業了,有什麼可抱怨!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