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02 10:39:13瀏覽3649|回應20|推薦158 | |
剛剛落幕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得獎人是奧克塔薇雅˙斯賓瑟(Octavia Spencer),得獎的作品是「姊妹」。我剛好看過這部電影的原著小說《姊妹》,想利用這個格子介紹一下。 首先,這本書讓我最不滿意的就是中文書名(還有連帶影響到的電影名稱)。原名「The Help」,我覺得翻譯成「幫手」或「助手」之類的名字比較好,《姊妹》這種譯名我總覺得不是那麼貼切。也許採用這個書名的人是想凸顯作者對黑人幫傭的同情悲憫之心;但,同情歸同情,也還沒到「情同姊妹」的程度啊! 回來談這本書。本書的作者其實很擅長於說故事,而且,她沒打算把這本書搞成愛情倫理悲喜劇,讓友情、親情、愛情氾濫得像密西西比河似的;相反地,她用的是水墨畫的寫法,輕描淡寫,可是什麼都碰觸到了。 故事發生在六0年代美國南方的密西西比州,白人女孩史基特剛從大學畢業,她想成為作家,但所有的人都認為一椿美滿的姻緣才是女人的好歸宿,拚命幫她安排相親。在那個年代,相貌平平的史基特已經算是特立獨行的了,不過她還是會順從地照母親的意思梳妝打扮,好能順利地把自己「推銷」出去。 我喜歡作者在兼顧時空背景和主角性格中,想辦法讓主角享有愛情的經驗,卻又能夠忠於自己的感覺。有些人碰到這類的議題立刻會出現「非黑即白」的立場,希望能夠「政治正確」(例如:女主角「必須」排斥相親、自立自強等等);但這聰慧的作者並沒有要女主角非怎樣不可,我覺得這個部分是相當合乎人性的,也算是本書平易近人的那一面。 書名「The Help」指的是那個年代美國南方常見的黑人幫傭,有幫傭當然就有主人,美國已經有不少經典之作討論黑白、主僕之間的各項爭議,「種族歧視」這個議題在美國並不是個新議題。這本書以小說的體裁描繪這個歷史痕跡,書裡的女主角從小就比別人多了一些反省的能力,她觀察到生活中有太多人(例如她的兒時好友)對家裡的幫傭不公不義,譬如:黑人和白人必須分坐不同的公車座位、使用不同的廁所……,這樣的現象一直都存在於社會中,大家好像也不覺得這有什麼了不起,甚至某些自認為是「好人」的白人,好像也對這現象習以為常了,包括女主角自己的母親。 為了破解從小照顧她的幫傭下落之謎,也為了一圓作家夢,她開始訪問身邊的黑人幫傭,希望她們把自己的故事說出來(可以算是一種「口述歷史」吧?),然後完成一本書。能幹內斂的黑傭愛比琳,還有,脾氣不好卻廚藝不凡的黑傭米妮,是她仰賴最深的合作夥伴;在那段日子裡,愛比琳和米妮所遭遇的事,自然也影響了她。 在小說裡的時空,當時美國南方的氛圍裡,女主角要撰寫這樣不見容於主流社會的書,當然是有著高風險的;不過,隨著有良知的人越來越多,黑人民權運動也逐漸風起雲湧,終於造就了這本書(也就是小說裡女主角寫的的書,或許可以稱之為「書中書」)的誕生與受歡迎,接著揭發了一些事實和真相……。全書交雜著私人家族史和公共歷史,無論友情或愛情,寫來都有層次感,耐人咀嚼。 出版社所提供的作者簡介說,凱瑟琳.史托基特(Kathryn Stockett)1969年生於密西西比州首府傑克森市(我猜想這個年紀應該是被黑人幫傭照顧的最後一批小孩了),她在阿拉巴馬州立大學獲得文學與創作學位,《The Help》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說。據說這本書是2008年法蘭克福書展版權交易最熱的書籍,版權售出近四十國,也包含台灣繁體字版。譯者王娟娟畢業於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現定居美國加州,是位專職譯者,譯筆堪稱流暢。 以前我讀翻譯小說,最討厭譯者把不同種族的人所說的話,翻譯成鄉氣十足的土話;例如,故意把「我」說成「俺」等等,實在有點做作!在這本書裡,譯者也做了類似的努力,企圖區隔美國南方仕女紳士們所說的文雅措辭,和黑人幫傭所說的粗魯率直語調。或許是譯者不過份賣弄,縮小了其中的差別,讓我覺得還能忍受。唉,也不能太苛求了,畢竟,要把一部小說轉換成完全不同的文化和語言,實在是很艱鉅的任務啊! 總之,這本小說內容豐富,值得一讀;說不定電影也很值得一看,不過台灣的片商可能並不看好這部電影,目前只發行了DVD,並沒有在電影院上映,想看的人只好去租DVD囉!
※書籍小檔案 *中文書名: 姊妹 ※這本書得過的榮譽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2009年度「讀者最喜愛書籍」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