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09 20:01:13瀏覽7629|回應27|推薦94 | |
因為紀念剛剛逝世的資深藝人文英,電視台重播了許多跟她有關的節目,這幾天我看了不少,其中,我覺得蔡康永專訪文英的「真情指數」最教人激賞。以前我就常看這個節目,也觀察了很久,發現許多藝人上這個節目忍不住潸然淚下,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蔡康永雖然不是心理師或社工師,但他是我見過最有「同理心」的主持人。 許多電視台也有類似的深度訪談節目,其中不少是由名記者、主播、名作家所主持的。並不是這些主持人的「口條」不夠好,也不是她(他)們的儀態不夠端莊,但感覺上就是少了那麼一點觸動人心的味道。例如最近我看過的一位名主播主持的訪談,從頭到尾我都覺得她並沒有跟來賓「對話」,她只是按照腳本訪問,希望把每個預設的題目都問到了,完成她的「任務」。所以,你會看到來賓說了一些有意義的話,她卻毫無回應,只是急著把話題引到她想問的那件事情。看著看著,我真的為那位來賓覺得難過起來。 蔡康永的風格完全不是這樣。 假如你看過「真情指數」,也許你記得,那個節目場景布置得非常陽春,連那兩張椅子也不像坐起來很舒服的樣子,而蔡康永幾乎都只坐椅子的三分之一,有一大半的身體傾向受訪者,因此他的雙手經常會擱在桌子上。這個姿勢,其實就是一種親切友善的肢體語言,代表你關心這個受訪的對象,而不只是為了節目聊聊而已。 我不知道私底下的蔡康永是怎樣的人(那也不是這篇文章要討論的重點),但在做這個節目的時候,至少在我看到的時間裡,他的專注真的令人心折!我從來沒看到過他左顧右盼、急著切換話題,或不停地翻動手上的資料,無論什麼時候鏡頭帶到他,他的眼神都是貫注在受訪者身上。光是這份尊重,就值得給他好幾座金鐘獎了! 專注,說起來很簡單對不對?可是,真的沒有幾個人做得到呢!我曾經錄過一個節目,那主持人因為要趕時間(聽說是因為前一個錄影延遲了),頻頻看錶;有一段,來賓表達得不太理想、本來應該 NG 重來的,他很明顯地不願意,就這樣草草結束了。製作單位後來私下跟我抱怨了幾句,我問:「為什麼不換主持人呢?」他們無奈地說,那是出錢的老闆指定的啊! 好吧,回來談「真情指數」。我發現,蔡康永也許沒有受過助人專業的訓練,但他的很多應對方式都富有「同理心」(empathy),幾乎可以錄下節目讓心理系、社工系的學生在學習「會談技巧」的時候當範例用呢! 同理心,不是同情心。你不需要跟對方一起哭泣(這是同情心),也不需要跟對方一起謾罵傷害他的人(這也是同情心),你只需要聆聽;有時候沈默,讓對方從容地說下去,有時候問一兩個恰當的問題,讓對方可以說更多。蔡康永問的問題通常沒有什麼威脅性,也不會造成受訪者的二度傷害,他只是問問題,巧妙地引導,但絕不勉強;若對方閃躲,他不會咄咄逼人,也許待會兒會繞回來再問,也許就算了。 還有一點,蔡康永在節目中很少扮演「專家」的角色。有些主持人很喜歡表現自己的見多識廣,總是不斷地評論來賓說的話。蔡康永在來賓回答時很少加上自己的評論,就只是忠實地呈現對方所說的;假如對方表達得不夠清楚,他會幫忙澄清、幫助她(他)說得更清楚,並不加上自己的價值判斷。這種態度,就是我練了三十年的基本功「同理心」啊! 同理心,簡單地說,就是「將心比心」。當我們能夠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哪些話可以說,哪些話多說無益。 一個身經百戰、歷練豐富的藝人或名人,怎麼會不知道這種節目就是要「挖」出一些特別的東西才有看頭呢?奇怪的是,大多數的人懷著戒心來上這個節目,卻總是漸漸在談話過程中融化、棄守。這只能說,蔡康永的「功力」真的夠深、夠厲害!而,外行的看熱鬧,內行的看門道;我看出來蔡康永成功的關鍵,就在於他擁有的獨門武器:「同理心」。 這是「祖師爺賞飯吃」還是後天的努力和修為呢?我也不知道。您覺得呢?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