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10 01:51:13瀏覽1713|回應14|推薦27 | |
呵呵,端午的思緒總是歷史與家國!粽子就不送UDN的各位朋友了,哈哈。 小弟一直以為,兩岸六十年來的“各自上下而求索”的努力,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繼續前進的根基與翅膀。 事實上,兩岸各自取得的成就與犯過的錯誤都可以互為參照系,智慧必然來源於實踐,而不會源於那些什麽“名嘴”與“文人”。 在又一個傳統佳節快要到來的時候,小弟其實頗多疑惑與迷茫,總想將一些幼稚的想法求教於方家。 端午節,在現在的大陸也是國家法定的放假日了。然而,小弟在去年寫的《念奴嬌 端午有感》就感嘆過:“今端午節已為肉粽節矣!夫復何言”?! 然而,即使如此,很多人依然將端午放假視為大陸在努力恢復傳統文化的一個表現而大加贊賞! 是的,現在大陸很多人大談中國未來的發展一定要先“恢復中國的傳統文化”。而臺灣也以自己保存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而自豪,這也是臺灣很多同胞驕傲於世界的一個重要方面,比如保留了使用繁體字。 也有很多人批評大陸的革命與“文革”破壞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形成了文化斷層。於是,大陸自然會沒有方向感與道德淪喪,自然社會問題重重而人際矛盾尖銳。 當“復興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一種社會的“政治共識”的時候,小弟心中卻沒有找到了“中心思想”的安定。相反,我的一種疑惑越加深厚。 我總記得1840年以來的歷史,五四的歷史,抗戰的歷史,內戰的歷史.........還有那個時代的感嘆:“我們愛傳統文化,但是傳統文化不愛我們”。 我們在1840年的時候不能說“傳統文化”也斷層了,但是我們憑借這個“傳統”贏得了世界的競爭嗎?事實上,我們中國人在19世紀面對的是整體性的失敗。這個失敗也許往上可以由明中葉開始算起。 我們的“傳統文化”自西方侵略以來,自五四以來就一直的被侵蝕與消弭——這不是單單發生於“文革”的十年,而是延續於中國近代百年的文化與思想史裏的一條主線。文革本身不會斷送什麽“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很多物質與制度根基其實在1910年就斷送了。比如帝制與科舉的消失,國家已經不用“傳統文化”取士了。更不要講西方經濟入侵,小農經濟破產與後面的土地革命這些經濟基礎的根本性變革了。“傳統文化”在辛亥革命後已“必死”——沒有比王國維先生投湖時知道的更清楚了。識者有知皆雲:他不是殉清朝而去,他是殉文化而去。 有趣的是到今天,“傳統文化”儼然已經成為大陸一個“檢驗”你是不是“精英”與“愛國”的某種標準之一了——連批評過京劇與中醫的魯迅都要“滾出”語文課本了。 但是,沒有一個鼓吹“復興傳統”的高人很明白的告訴我——“什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按照臺灣政治所宣告的說法,在臺灣生活的同胞們,應該是很清楚知道什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了——那麽,它到底是個什麽東西?! 小弟在部落格有個文章談到了我的看法——我們要繼承的是“文化的傳統”而不是“傳統的文化”。我們對於傳統文化不是要恢復什麽具體的東西,而是抽象的繼承其人文精神與哲學智慧。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文化的文化”上。 我心目中的“文化的傳統”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文化所表現出來的氣質——那個時代我們的文化充滿了“思辨”,“實踐”與“自由”的氣息。百家爭鳴是真的,以身殉道也不是假的! 當時出現了多少經典與大師——但是此後3000年的中國——獨尊儒術後的中國,那怕連儒家都沒有再出現過一本《論語》了。一切都是止步於孔子的名下,而無人越雷池一步。即使我們後面擁有了朱熹,二程,王明陽,黃宗羲,王船山等等傑出的思想家——他們也未能真正取得突破性的思想成就而帶來顛覆性的新思維。一切努力最終還是不免流於“我使六經開生面”之下。 那春秋戰國時立於孔夫子之前高呼:“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之人何在?那春秋戰國時立於墨夫子之前冷笑:“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為也”之人何在?!那春秋戰國時立於鬼谷子之前勸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之人何在?那春秋戰國時立於韓非子之前歡舞:“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之人何在?! 此去經年,中國的文化精英們都滿足於爭做構建道德與秩序的“帝王師”裏,都滿足於在“解釋”與“闡述”薄薄幾本經典的“名教夢”裏,都滿足於在“立功,立德,立言”的種種字節裏。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還有名家那如同希臘悖論一樣,閃爍著最嚴謹邏輯的,智慧的“詭辯”——這些“文化的傳統”是否還一如當日之耀眼?!更不要講中國“文化的傳統”裏曾經有過而又在後世稀缺的“科學精神”與“工程師精神”的再度回歸了。“文化的傳統”在一個“平面的循環”裏已經“如絲如縷”了。 陳寅恪先生說:“中國書雖多,不過只有基本的幾十種而已”。我原來不是很理解這樣的話,但是現在我有點理解了——讀盡了春秋戰國——此後的中國書多半都是在重復了。 那麽,這些“帝王師”留下的就是“傳統文化”嗎?!春秋戰國留下的“書”就是我們要“復興”的嗎?! 支持我們在1840年以來奮鬥不惜,而最終勝利的——到底是我們心底裏的,血脈裏的,骨頭裏的“文化的傳統”——還是那國粹派嘴裏無比華麗的“傳統的文化”?! 是懂得“文化的傳統”的,“會做事”的人為中華民族贏得未來;還是知道“傳統的文化”的,“會做人”的人為我們贏得希望?!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魯迅先生這段話應該就告訴我們什麽是“中國文化的傳統”了吧。 範蠡,商殃,呂不韋,嬴政,王安石.........以至於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等等.........我們知道他們都是基於中國“文化的傳統”而勇於开拓,而不是因為很懂“傳統的文化”而贏得偉業!他們都是作為顛覆者與創新者而影響了後世萬代,難道不是嗎?! 請問如今那些國粹派們,我們今日要恢復的“傳統文化”是指什麽?!是讓小孩從小參加讀經班嗎?!大陸最近拍個電影叫《孔子》,把孔子再次描繪的神武不凡——原來這就是“復興傳統文化”嗎?我怎麽覺得這是一種“復興傳統儒教”的意思?!官僚與權貴階級們又要我們拜“至聖先師”的牌位了嗎?!孔子泉下有知,不知道會不會大嘆“後人不肖”!? 而我現在看大陸自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年,我們到底是越來越“西方化”了,還是越來越回歸於“傳統的儒教文化”了?!臺灣走到民主化的今天不知道是如何?!當我看到一些臺灣人言必稱“民主自由”而“美國曰”的時候,我想到的不是他們很“西方”,而恰恰是很“儒教”,很“傳統”,很“中國”。他們不過是把“至聖先師”的牌位換成了“民主自由”的牌位而已。而“藍營”與“綠營”的黨爭,以及那“派系”加“挺領袖”的政治生態,包括“泛道德”的“社論”和“清流言官”一樣的“名嘴”.........這些確實也蠻有“傳統政治文化”的风味,呵呵。 小弟在過去的文章裏認為:強勢文化論述的能力是一種優勢地位的反映與優勢策略的選擇,同時也是一種自我肯定。這種能力只能是優勢一方擁有與使用,也是優勢一方博弈過程中的最低成本的優勢策略!但是,從自我肯定到自我催眠只有一步之遙——強勢文化論述的能力是一種優勢地位的反映。當這種優勢地位變化的時候,原來的文化論述也要調整,否則就是自我催眠。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演進過程自秦漢到明清,恰恰是走過了這個由自我肯定的強勢文化到自我催眠的弱勢文化的全過程。 因此,今天出現“美國教”與“國粹派”也恰恰反應了中國文化現在在世界範圍裏的弱勢地位。 我必須說:今天談論“傳統文化的優越”其實已經是過時的說法,再談論“尊孔”更是荒唐的。 只有由這5000年歷史裏抽象出來的“文化的傳統”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而重新再構建中國新強勢文化的努力還將路漫漫——因為它必須建立在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上,也必須建立在與中國“文化的傳統”的自洽上。 “雪夜閉門讀禁書”——胡言亂語到這裏,我突然記起了之前看過的毛澤東的一些談話轉述。這些談話當然是不為現在的大陸“文人”與“精英”所喜的——尤其是國粹派與我們“英明”的官僚階層。但是正好也可以拿來作為本亂文的一個不是結尾的結尾——大家不妨且看之! 其一, 《讀封建理論》贈郭老 其二, 毛遠新回憶說:你說蔣介石真正相信孔夫子嗎?對共產黨員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孔夫子什麽時候教過他這一條?為什麽提出要批孔,就是說我們共產黨人,決不能走前面的老路,批了再尊。等到我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再拿孔子的思想來教化老百姓的時侯,就落入歷史的一種循環,這是不行的。如果共產黨也到了自己沒法統治或者遇到難處了,也要把孔子請回來,說明你也快完了。為什麽要批孔,歷代革命的時候都是從批孔開始,等到他掌權的時候,都要把他請回來。幹什麽呢?把他作為對人民統治的思想專制的工具。中國共產黨員要保持自己的革命性,一旦中國共產黨也尊起孔子來了,就說明你也到時候了,就說明你統治不下去了,要靠他來維持你的統治了。 其三, 毛遠新回憶:主席想的是,我們既然已經認定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我們就應該以這個思想來教育人民。孔夫子那一套雖然話都很好聽,拿出哪一句話你也不能說他錯,但他不能解決問題。現在講和諧,和為貴,引起矛盾,處理不了,和的起來嗎?孔子的思想自己修身是好的,解決問題是不行的。 |
|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