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非線性文學理論─杜象現象(杜象現象與老莊思想)
2011/11/13 11:28:51瀏覽214|回應0|推薦0

非線性文學理論─杜象現象(杜象現象與老莊思想)

 

杜象現象與老莊思想

 

杜象的「隨機性的文字標題語言」,「超現實意向的現成物拼貼」,「出奇不意的嘲諷為表現」的創作觀,令西方傳統藝術理論無法闡釋與解析,於是引發眾人何謂藝術的質疑:一個個備受爭議的創作作品,被稱為藝術的理由何在?當然都是杜象惹的禍。從這之後,全世界對藝術的定義開始搖動!這是自伯拉圖以來對於藝術創作所認知的先決條件,始終離不開視覺的品味所造成的。而這個杜象現象又與老莊思想有何關係?只要對老莊思想略知一二的人,便可以從杜象的反藝術走向無藝術的創作之路去聯想,老莊的道與無為的思想兩者似乎有著相近的特質!謝碧娥認為與道家的「無為、虛靜、觀照見素、抱樸觀念相當契合」(謝碧娥,2008)。藝術所呈現的美感,其實是被造物給於人類感官的投射作用,而感官作用源自於人類經驗法則的刺激反應,所以對於美的認知也只是一種反射作用,以致美與醜的界線,在於個人對於美與醜的認知反應。以畢卡索的畫為例,若是被一位沒有藝術修養的人士欣賞,可能會棄之如廢物,但對於藝術行家而言,卻視如珍寶。之所以會造成如此巨大的認知反差,其實就是藝術修養認知的反射作用罷了!由此可見物體的美醜,是人類審美認知經驗的反射作用。中國老莊思想中有「無有」與「名實」之言,亦是對於人類經驗認知的辯證。在《老子》一書中開章明義就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歐崇敬,2010

 

這一段話其實已經把老子的所有思想道盡,《老子》剩下的五千言,只是反覆對這個中心議題提出各種辯證,希望眾人瞭解箇中的道理。而藝術的美醜在於靈光的一動之間,就涉入了「有無」與「名實」的辯證法則。莊子在〈齊物論〉中用三籟的寓言來譬喻自我的個體感知:

 

「行固,可使如搞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歐崇敬,2010

 

後來莊子解釋天籟:「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那麼天籟有誰吹聲?「夫天籟豈復別有一物哉,即眾竅比竹之屬,接乎有聲之類,會而共成一天耳!」這裡莊子要說的是:聽天籟之音必須喪我之智,也就是先把自我忘去,天籟之音就會從耳中產生,心之所向就成為最重要的因素。所以說: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歐崇敬,2010

 

這就是忘我、忘己之境,因為一切都因於自我的認知。歐崇敬認為這是精神我的脫離,是對於感官知覺限制的解構。人類心靈常存者一種對立的意識型態,所以只有解構這個「成心」才能回到「真宰」。整個〈齊物論〉就是談及非主體與非我的哲學思想(歐崇敬,2010。將〈齊物論〉與《老子》的開章明義相比,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道、名、無、有」都是「同出而異名」,就叫做「玄」」又叫做「妙」,「玄妙」二字談的其實就是自我如何自處的問題,處理得好不好就在於「玄妙」一語。當一個人達到忘我忘己之境時,才能明白「玄妙」的意義。吳怡則認為這是以「萬物都是生元」,外型雖異,亦只是形相的互轉而已,因為「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吳怡,2003

 

    從老莊的共同觀點「我」與「妙」來觀察杜象的藝術現象,謝碧娥2008)將杜象的藝術現象歸納為:隨機性、偶然性、真理再造、語言再造、反諷與唯名。在杜象的認知中曾說:「藝術之名是我們賦予它的,對於剛果土著而言,這個字根本不存在!」因為藝術的形成是藝術家刻意製造的。丹投(Arthur C. Danto)認為「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乃由於它被看成是藝術。」還有一項最重要的是這個所謂的藝術品,必須被放置在眾所認定的「藝術脈絡」之中,這不就是老莊的「我」的自我認定?商友娜(Michel Sanouilet)更在杜象符號中發覺:杜象對於語言的顛覆,其實是企圖對於語言的再造意義,因為目前的語言無法完全詮釋眼前的藝術品,而被改造的文字形成一種語言的藝術表現。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1995)曾說:「觀念本身芳香馥郁,不在一束花之內。」真是美哉斯言!謝碧娥為杜象的作品做了很好的詮釋:

 

作品既不創造一個再現的映象,讓人詮釋其意義,拒絕提供意義,藉以阻擾人們將其歸於熟悉的聯想。(謝碧娥,2008

 

這也就是為何杜象被達達主義奉為精神人物的原因(謝碧娥,2008)。至此,老莊的「有、無、名、實」與「無我、忘我」的觀念,若從藝術的角度去思考,豈不與杜象的藝術思考有太多相似之處?因為藝術也是有無之名而已。正如杜象倡導反傳統藝術,反任何藝術型態,最後卻打開了藝術界的另一扇充滿無限創意的藝術大門。這就是老莊思想的「動為靜之反」,「有生於無」,以及「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之妙,是笛卡爾(René Descartes)「我思故我在 」這句名言的具體詮釋。

 

《參考文獻》

蕭仁隆、鄭月秀(2009)。從Derrida的解構理論初探Web2.0世代之非線性文學創作平臺建構概念與創作  一封無法寄達的情書。國立中央大學第二屆    Web2.0與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育研究所。 

蕭仁隆、鄭月秀(2010)。「文中之文,詩中之詩」Web2.0世代中文非線性文學的遊戲文本。美育雙月刊,17834-43

蕭仁隆2011「詩中詩」遊戲文本創作法探究。私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oud4622&aid=583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