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非線性文學理論─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拼貼)
2011/11/13 10:52:05瀏覽2751|回應0|推薦1

非線性文學理論─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拼貼)

後現代主義拼貼

   「後現代」的初始係從否定立場出發,在文學作品裡揭示社會消極面與陰暗面,權威腐敗、風俗禮儀墮落、傳統社會瓦解、社會畸形化、人性飄忽不定等等。之後,有反文化思潮出現,且與現代主義的「精英意識」決裂,主張文學走大眾化和世俗化,提倡反藝術與反嚴肅的通俗小說(楊大春,1993。哈珊(Ihab Hassan)認為是反對現代主義的實驗,具有「開放、不連續、即興、不確定,或偶然的結構」,拒絕傳統美學,反對詮釋。所以起源於本質上深墜的不確定感,以不存在所謂的中心與主題為理念,即徹底的去中心化。作品內容呈現嬉戲、自我指涉、自我諧擬的特色,具有豐富多樣的語言應用。常以諷刺的手法隨意重溫過去歷史的片段,在形式與文類上進行拼貼,瓦解小說與歷史、自傳、寫實與幻想間的慣性界線。是沒有完整結構的,是零散鬆散的文本組織,這種論點導致魔幻寫實主義與後殖民主義文學的興起。詹明信歸納後現代文學的特色為:「主體性的消失、深度的消失、歷史感的消失、距離感的消失」(Selden, Widdowson, & Brooker, 2005;黃志光,2005

    葉維廉認為後現代主義很平面化,沒有深度,以「奪目的光滑性」「構成一組喚不起原物的幻影或擬像」,傾向「生活美學化」,呈現有表無理,有外無內,有秀無隱,有意符無意指的物像享樂主義,文本與論述的遊戲,主體的碎片化,連續性時間觀與時間感的消逝,隨之而來的是並時性空間關係之呈現。但也認為後現代具有「生產力、生殖力、再造和複製的潛力」,以超空間的姿態逼迫人類發展「新的感官和觸覺系統」,也為未來提供前所未有「可塑性極高的超時空感」。這些都是後現代讓我們要再思與反思的線索(葉維廉,1992。然而格雷芬(D. R. Griffin)則持不同的看法,認為後現代創導身體力行的創造精神,必須尊重無序與有序,兩者的過與不及都不是真正的創造,又鼓勵多元的思維風格,以及平等的觀念。認為後現代強調對話的重要性,要傾聽的是一切人類的聲音,在這前提下,人類沒有大小之分。主張開放、合作與伙伴關係,以雙方多視角的思維展開新的視界。倡導對於世界的關愛,對於過去與未來的關心,與自然的和平相處。在這樣前提下要重建人與人的關係,男人與女人的關係,而這些作為都與當時現代社會相違,所以,將後現代主義視為具有否定主意、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的傾向(Griffin, 1997)。劉紀雯以藝術作品的觀點,將後現代主義的表現歸納為「戲耍、無情感、雜燴、屬於完全空間的超時空與懷舊」,且將後現代主義所呈現的現象歸納為:打破二元對立關係,主張複合主義,質疑權威性的存在,使用雙重語彙時卻不能自外的性格,常擬諷,並對歷史加以後設。對於批判沒有距離感,存在超時空的異想,並對於過往的懷舊,主客體差異界線的瓦解,重視建築元素的意義、脈絡與合作。一反抽象語彙表現,以局部言語遊戲和小敘述形成知識,重視拼貼,出現無深度、無主體的內容物(伍軒宏、劉紀雯,2010

    想要對於後現代主義整理頭緒,就像面對一盤拼圖紛亂得讓人怍舌。因為後現代主義並不是那個人寫出來的理論,而是社會脈動中出現的現象,這些現象被一群人給歸納整理討論,於是形成所謂的主義。在這個大家都是平等的,對於聖人的否定,偉人的否定下的社會趨勢,已經沒有個人主義產生,而是由共同的社會趨勢構成主流現象,這也是一種拼貼的反應。

《參考文獻》

蕭仁隆、鄭月秀(2009)。從Derrida的解構理論初探Web2.0世代之非線性文學創作平臺建構概念與創作  一封無法寄達的情書。國立中央大學第二屆    Web2.0與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育研究所。 

蕭仁隆、鄭月秀(2010)。「文中之文,詩中之詩」Web2.0世代中文非線性文學的遊戲文本。美育雙月刊,17834-43

蕭仁隆2011「詩中詩」遊戲文本創作法探究。私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oud4622&aid=5835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