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內非線性文學發展─非線性超文本
2011/11/05 21:37:14瀏覽946|回應0|推薦0

國內非線性文學發展─非線性超文本

當文本從紙面文本進入網際網路文本時,非線性文學得到可以揮灑的空間,各類的實驗作品紛紛出攏,有如百花齊放一般,後現代文學在此充分發揮。以德希達解構理論為主的非線性敘事,更如魚得水般躍動起來,而且從文學創作影響到傳播界,吳筱玫(2004)則認為此傳播模式是非線性敘事傳播模式。從開始出現網際網路文本到現在已經三十多年,隨著電腦科技突飛猛進,網際網路文本也從單一文字的敘事,逐漸擴展為圖文化與多媒體化。這一時期的文本大多稱為超文本(吳筱玫,2004),這一時期亦稱為非線性超文本時期。以非線性文學的發展而言,超文本時期的創作作品只能算是初始期。根據須文蔚(2003)認為這一時期是「網路普及時代WWW風潮」時期,其數位文學作品稱為「新文類」。而所謂「新文類」就是「整合文字、圖形、動畫、聲音的多媒體文本」,在文字表現方面,包括超文本。最後須文蔚稱這「新文類」為「數位詩」,並以「數位文學」命名此類文學作品,我國於是進入了「數位文學時期」。須文蔚為此發表一部《台灣數位文學論》,試圖為我國目前產生的新文類建立理論根基(須文蔚,2003。這一時期的實驗創作作家有:李順興、白靈、曹志漣(澀柿子)、向陽、須文蔚、蘇紹連、代橘、大蒙、林群盛、衣劍舞、海瑟、姚大鈞(響葫蘆)、楊璐安等人。作品反映出網路的多媒體性、超文本性與互動性三個特質(蕭仁隆、鄭月秀,2009

       國內非線性超文本的發展不同於國外,須文蔚概以數位文學稱之;並歸納為四個時期,即「網路普及前、網路普及初期、網路普及時代與新世紀數位文學創作風潮時期」。本研究認為以網路發展作為劃分的依據,不失為一簡便明瞭的方法。畢竟,非線性文學與文本的發展是隨數位與網路書寫系統發展而來的,本研究採納須文蔚的網路普及劃分法。在「網路普及前」約在八十年代,國內已經發展出以多媒體展現詩的型態,如:「視覺詩」、「詩的聲光」、「錄影詩學」與「電腦詩」,如圖2-60所示,係台南大學林豪鏘作錄影詩學DAC個展─詩題為《今夜,無事。》,該詩作以動態文本與聲效創作,閱讀時以滑鼠點擊為起始與終止。圖中的彩色墨團都是一個個文字,都是文字聚集之處。這些彩色墨團隨者圖像的移動慢慢展開,圖像也跟著產生變化,詩句就在這些聚集的文字墨團之中散開。若要閱讀詩句就點擊圖面,整個圖面就會靜止形成閱讀文本,至於如何閱讀這些流動的詩句,則各有不同的解讀,因此具有相當的隨意性(請參見:http://www.youtube.comwatchv=vzK3b-vctnY&videos=NEkvPspriZ0&feature=BF)。

所謂多媒體展示詩是透過朗誦、音樂、繪畫、舞蹈及各種多媒體藝術的聲光活動來表現詩意,這些活動其實就是詩的表演,屬於行動的詩學,如《新白靈船》網站的聲光詩與羅青作〈隱形人〉(請參見:http://www.ntut.edu.tw~thchuangindex2.htm)。

白靈在2001年稱這些詩為「站的詩」,有別於印刷出來的「躺的詩」,簡言之,這些活動的目的就是在「表演一首詩」。這一時期有白靈與杜十三等人,杜十三更認為未來的文學創作將會朝「多元媒介化」、「多元文本化」、「終端機化」與「遊戲化」。以目前觀點論,杜十三之言具先見之明。在錄影詩學方面,羅青主張可在詩中模仿電影的分鏡技巧,將詩句分行、分段,或以圖像的表現強化視覺與音響效果。從非線性文本立場,此即是一種電影蒙太奇手法的電影文本,亦是後來非線性超文本處理文本的方式之一。此時利用電腦處理詩作的作者以林耀德為首位,曾將黃智溶的三組詩作以簡單的電腦程式語言合併成為「電腦詩」,並對「電腦詩」提出評論。從非線性超文本的立場,這種處理方式已經跳脫線性的思考模式,進入拼貼作品的階段。林群盛則以電腦程式語言入詩,詩作裡沒有一句中文,當時引起很大的震撼。張漢良認為此類以符號構成的詩句是「泛視覺經驗」(鄭明娳,1993;周慶華等人,2009。此類詩作表現實際上屬於後現代詩所擅長的概念化詩意表現之詩作。林群盛作〈沈默〉原詩如下:

沈默    林群盛

1ψCLS

1ψGOTOψ

1ψEND

RUN

當國內進入bbs電子布告欄時期,出現不少文學網站。根據高世澤1997年的估計全台有二百多個詩網站,詩作卻不多,與一般聊天室性質相近,所見詩作多為傳統線性文本的再現。直到WWW全球資訊網傳入國內之後,我國才進入真正的超文本時期,此一時期的文本具有多媒體性、多向性與互動性,集體文本創作則進入嘗試階段。以非線性超文本而言,當推代橘的《超情書》新詩文本為最早的作品。該詩文本以情書的詩為原始文本,並在一些字詞上設計超連結。當讀者點擊該處後,就會進入所連結的嫁接文本,即是詩句,這些嫁接的詩句都與連結的字詞意義有關。因此,須文蔚認為只是「正文文字的再詮釋、補充,或是後設式的對話。」(周慶華等人,2009),試舉其中一段說明,如下:

代橘《超情書》的原始文本與嫁接文本

愛情像黏貼在小腹的脂肪

一放在結婚證書上這張板上就極度不快

如果早上醒來時你有一個飽滿的子宮

我感到憂慮

可是你不喜歡等待我不喜歡教堂

戒指有肉的氣息,傻孩子

合法的

使妳發福

或者擁抱一張血淋淋的占板

〈原始文本片段〉

     敬告讀者這是一個錯字

教堂 我不喜歡教堂

         教堂允許我們生孩子

         卻不准我們做愛

〈嫁接文本的片段〉

對於國內非線性超文本具有催化作用者,當推1997年出版「多向文本」的鄭明萱,目前國內超文本論述都以此書為入門。該書將當時國外超文本論著,尤其美國重要超文本論著做了較有系統的整理,以當時國內對超文本為何物還不很清楚之時,具洞開見識之功,目前該書已經絕版。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是被須文蔚譽為「引介與創作數位文學在台灣的先驅者」中興大學外文系教授李順興,李順興為實踐其創作理念在1998年創立《歧路花園》網站,更是國內首位在大學課堂正式開設「網路文學」課程的教授。李順興常翻譯國外超文本文獻及將超文本文獻引介進入國內學術界,用以開拓國人視野,其居功甚厥(周慶華等人,2009。其作品〈圍城〉與〈文字溫泉〉為例,(請參見http://benz.nchu.edu.tw/~garden/castle/castle.htm#。〈圍城〉設計單純,異象深遠,很有震撼效果,採用Java Applets, Java Scripts寫作,瀏覽器在Explorer 4.0以上,該作品具非線性、批評性、多媒體性與遊戲性。〈文字溫泉〉(Spas Text)原作是安楚斯(Jim Andrews),李順興翻譯,2001年刊登於行政院文建會與聯合副刊策劃的〈文學咖啡屋〉,李順興認為屬於動態拼貼作品,具有拼貼的美學。首頁是標題,介紹文本來源、使用軟體、瀏覽器規格等,設有進出鍵,這些鍵可能是文字,也可能是圖案。當進入另一文本後,內文才顯現方塊文字。當游標滑過文字時,文字排列就產生變化,原有的文字會消失,然後顯現藏於文字內的文字。文字以顏色深淺表示不同的字句,用以象徵文字的洗溫泉效果。當讀者讀這些不同顏色的文字後,會有不同的閱讀連結,有時甚至文句無法連貫意義。該文本具非線性、多媒體性,遊戲性及隨意性。

  另一位對於非線性文學的創作多方嘗試且不遣餘力的是向陽,也是架設網站最多的一位,居然在1998年一年之內架設八個網站,被須文蔚譽為「活力驚人」的作家。目前已達十個子網站,且站站相互連結(周慶華等人,2009。其架設的網站有《向陽工坊》、《向陽英文網》、《向陽電子報》、《林彧之譯》、《台灣網路詩實驗站》、《台灣報導文學網》、《台灣文學與傳播研究室》,目前網站連結方面增加《台灣民俗圖繪》。最早的作品是〈一首被撕裂的詩〉作於1998年。李順興稱此詩嘗試為網路詩建立範例,強調掌握詩語言的重要(周慶華等人,2009。《向陽工坊》配有背景音樂,又稱這些詩為「實驗網路詩」,讀者可以選擇閱讀原作或是實驗詩作,各有不同的面貌。例如:〈一首被撕裂的詩〉有AB、原作三種閱讀選擇鍵,對於讀者而言,有多重的選擇機會,該詩屬於動態文本與靜態文本兩種的表現型態,如圖2-66所示。另一首詩作〈城市,黎明〉,向明稱是文本圖像版,本研究認為就是圖象詩的創意展現,以文字排列成城市的圖像,再以黑底象徵黑夜之日,文字則以白色顯現,屬於靜態文本(請參見:http://tea.ntue.edu.tw~xiangyangworkshopnetpoetryindex.html)。

〈一首被撕裂的詩〉(原始文本)

一六四五年掉在楊州、嘉定

漢人的頭,直到一九一一年

滿清末帝也沒有向他們道歉

夜空把□□□□□□
黑是此際□□□□□
星星也□□□□□
由著風□□□□□□□
黎明□□□ 

□夕陽□□□□
□□唯一□□□
□遮住了□□
□雨敲打□□□□
的大□ 

□帶上床了
□□的聲音
□□眼睛
□□尚未到來

一九四七年響遍台灣的槍聲
直到一九八九年春
還做著噩夢 

       --1989.03.10.南松山(請參見:http://tea.ntue.edu.tw~xiangyangworkshopnetpoetryindex.html

  同樣熱衷於創作的是擅長以flash軟體製作作品的蘇紹連,又名米羅‧卡索,於2000年架設《現代詩的島嶼》並設立FLASH超文學專區(周慶華等人,2009。目前有《現代詩的島嶼》、《台灣詩學》、《Flash超文學》三個網站相互連結,以及刊登各詩社、詩刊、詩人活動等的消息,又與《喜菡文學網》、《詩路》、《歧路花園》、《台大椰林BBS站》、《文學創作者》、蕭蕭的《文學三合院》等網站連結。蘇紹連認為超文本的作品具有四度空間的概念,並認為創作超文本作品時,應注意文本、圖像、動態三項的意義。蘇紹連重視文本的互動性與趣味性。至於〈心在變〉超文本,蘇紹連自解為現代上班族忙碌的工作而寫,試圖解放被工作桎梏的心,卻很無奈!詩作套用Java程式語言,GIF動態圖檔。顯現的詩句不斷移動,又特別設計不斷在旋轉的「心」字,這「心」字在每頁文本不同處出現,當點擊這「心」字時就會連結到另一文本閱讀,屬於動態文本與互動文本(請參見:http://netcity.hinet.net/suhwan/

另一位被須文蔚譽為「跨界的藝術家」且「集文字繪畫、朗誦、裝置藝術、戲劇於一身」的白靈,1999年設《白靈文學船》網站。白靈體認為文學書寫方式的改變是時勢所趨。白靈從「網路普及前」的八十年代開始從事非線性詩文本創作,一直到數位詩文本還持續創作的創作者。如〈象天堂〉為一動態文本,以中文象形字的各種變化開始,然後退去,又出現群象,才從中間出現白描的象來,接著才顯現文章。而有〈乒乓詩〉具有互動拼貼的效果,屬於互動文本。首頁除了一推文字像撕起來的紙排列著,當滑鼠點擊開始鍵時,讀者即可自由組合,形成許多的詩句。當玩膩了要重頭,則點擊重新開始鍵即可。具有隨意性、互動性、遊戲性等,(請參見:http://www.ntut.edu.tw~thchuangindex2.htm

提出《台灣數位文學論》著作及「數位詩」,把國內文學推進數位世界,宣告數位文學的來臨的是須文蔚,須文蔚在1998年架設《觸電新詩網》,其作品常以動畫、JAVA語言構成的動畫效果。以選單、互動程式與3D的立體空間展示作品。須文蔚作〈在子虛山前哭泣〉,是一首繁複的多向詩,以環保為議題,透過一滴水的旅程來觀察臺灣的水資源。讀者可以經由箭頭選擇多種閱讀路徑,產生不同的閱讀效果和結局。具多媒體性、遊戲性、非線性、批評性、多視線性、具延異性。須文蔚以powerpoint製作的〈非常性男女〉作品,首頁便以鮮明的男女性別圖案為背景,運用powerpoint的特性以圖文並承的方式展現。是利用現有一般軟體創作非線性文本很好的範例,具多媒體性、遊戲性、非線性、批評性、多視線性、多媒體性。另一作品則是允許讀者參與創作的詩〈追夢人〉,屬於互動文本,具有新文本產出功能。當讀者輸入空格內的文字後,會輸出一連串的詩句,但詩句有時無法呈現詩境,只是形成有趣的文字敘述,卻能讓讀者會心一笑。但此類設計已經為非線性超文本的雙重閱讀,及自由組合產出新文本方面邁進一大步,(請參見:http://dcc.ndhu.edu.tw/poem/hyper/index.htm

在傳統文學架設非線性網站方面,羅鳳珠於1995年即提出《紅樓夢》構想,後來架設成功,成為傳統詩詞的非線性網站《網路展書讀》。該網站為不少傳統詩詞愛好者所喜愛,除了《紅樓夢》之外,尚有詩經、漢賦、楚辭、全唐詩、宋詞、元曲及《三國演義》《詩詞吟唱》等,被鄭明萱譽為「內容豐富,甚有創見」的網站,為非線性應用具體實現的第一步(鄭明萱,1997。本研究認為《網路展書讀》已成為傳統文學非線性應用網站之首,(請參見:http://cls.hs.yzu.edu.tw/)。

自響葫蘆與澀柿子在19972月架設《妙繆廟》後,中文非線性文學發展不落人後,開始帶動中文非線性文學的實驗研究。因此須文蔚認為《妙繆廟》是數位詩的鼻袓,王國安則認為是華人數位詩的代表,杜十三則認為是現代詩的佳構。《妙繆廟》作品大體上可分為靜態與動態文本具象詩兩類,如姚大均作〈可憐中國夢〉為靜態文本具象詩,如曹志漣作〈唐初溫柔海〉是動態文本具象詩,該文本係在多向小說文本中包含靜態具象詩文本與動態具象詩文本,如圖2-72所示。尚有以純文字構成虛擬音樂,如〈五重奏〉(請參見:http://chinenoire.com/persimmon/luna/duanpian/petal/petal2.html#huaban。《妙繆廟》的實驗作品確實對國內非線性文學的發展具有啟發的作用(王國安,2007);http://www.isu.edu.tw/upload/26/4/HS_journals/Vol1-10/5.pdf);(http://dcc.ndhu.edu.tw/poem/paper/08.html)。

    目前國內非線性文學的發展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果,其中已有不少大學開設此類科目,或是在課程中加入與非線性文學相關的課程。課程又以新具象詩最多,其次數位詩。這些學生作品係利用目前數位科技的套裝軟體書寫設計,已有不錯的成績。非線性文學的教學以中興大學李順興為創始,蘇紹連與東華大學須文蔚繼之在後,台北科技大學白靈,台南大學林豪鏘以及元智大學鄭月秀,如上圖,都相繼講授此類課程,對於非線性文學發展具有推波助浪之功。其中須文蔚在非線性文學方面曾嘗試多元的文本實驗,如:動畫文本、數位攝影文本、多向詩文本、互動詩文本等,可謂爆發力十足!相信必能逐步建構其數位文學的世界。蕭仁隆在鄭月秀教授指導下,於國立中央大學ICWE2009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報告上;首先以〈從Derrida的解構理論初探Web2.0世代之非線性文學創作平臺建構概念與創作 ─ 一封無法寄達的情書〉將非線性文學帶入學術研究的範疇。之後,又在《美育雜誌》發表〈「文中之文,詩中之詩」Web2.0世代中文非線性文學的遊戲文本〉,將獨創的「文中之文,詩中之詩」遊戲文本進入實際體驗測試的階段。最後在碩士論文中將各類文本去蕪存精的歸類與釋義,以及對於非線性文學的國內外發展作一整理敘述,同時建立了非線性文學的理論體系,使未來的學術研究有所依憑。目前除在網際文本與數位文本上發展非線性文學外,官方機構亦有推舉之功,如:每年舉辦的台北詩歌節,在2002-2003年曾推出數位詩展覽。2008年的台北詩歌節《行走的詩》有林俊德的〈花花時間〉與大蒙的〈迷走一生〉,都是非線性文本具象詩的最新創作(鴻鴻,20082005年台北文化局曾主辦《漢字文化節》活動,邀請大蒙、蘇紹連、黃心健、須文蔚、白靈等人參展作品,作品內容有具象詩、超文本詩以及互動裝置藝術等等,為非線性文學的發展步出新的里程。台灣大學的黃心健則是集版畫、多媒體藝術、數位創作於一身的創作者(周慶華等人,2009,目前更與故宮博物院進行多項數位典藏互動裝置的工程,如:故宮博物院常設未來博物館於桃園機場二期航廈,如下一圖。另有歷史博物館亦設置具互動裝置的行動博物館,兩者都是大手筆的建構計畫,如下二圖。黃心健亦有規劃將古詩詞展現於數位互動裝置的構想,這將是文學作品另類的舞台。未來的閱讀不再只是翻書閱讀,將可以像電影一般演給你看,說給你聽,甚至置身於超媒體境域之中。文建會在2005年開始仿效《維基百科》建置《台灣大百科全書》,目前已有9006會員,2005名撰稿者,產生45068條詞條,共計有工藝、建築、美術、民俗、考古、歷史、民族人類、文學、音樂、戲劇、戲曲、舞蹈、動物、植物、地質15個類別。此為非線性文學在應用上的巨大建構案,堪稱台灣的維基百科,請參見: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abo ut

  官方單位尚有成功大學的鳳凰樹文學獎,台北大學的飛鳶文學獎設置數位文學獎項,中華電信公司推出《7301手機文學館》,舉辦《手機文學獎》活動。民間單位有遠傳電信公司舉辦的《你也是名作家》手機文學活動,在民間團體推廣最力也規模最大的當屬由明基友達基金會、人間副刊與誠品書局聯合舉辦的《BenQ真善美獎》,舉凡利用任何數位工具結合文字與圖像,進行靜態文本的創作作品皆可參加(周慶華等人,2009。近年來,不論官方或是民間團體確實為非線性文學的創作推廣助益匪淺,展望未來非線性文學與數位文學將攜手並進,成為國內中文文學領域上的新園地。 

《參考文獻》

蕭仁隆、鄭月秀(2009)。從Derrida的解構理論初探Web2.0世代之非線性文學創作平臺建構概念與創作  一封無法寄達的情書。國立中央大學第二屆    Web2.0與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育研究所。 

蕭仁隆、鄭月秀(2010)。「文中之文,詩中之詩」Web2.0世代中文非線性文學的遊戲文本。美育雙月刊,17834-43

蕭仁隆2011「詩中詩」遊戲文本創作法探究。私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oud4622&aid=581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