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非線性文學理論─杜象現象(前言與「靈光」再釋)
2011/11/13 11:07:19瀏覽212|回應0|推薦4

非線性文學理論─杜象現象(前言與「靈光再釋

前言

今天媒體以十分驚人的技術發展,而一切藝術品都有其物理的部分,在可以對藝術品完整而快速複製的時代裡,這個被神聖化、神秘化的「靈光」的化身─「美」的意義,已經無法再如往昔一般看待和處理。所以,有必要將機械複製時代以來的藝術作品與杜象的創作觀,兩者相互比較,用以探討這個「靈光」的化身─「美」的原意,以及杜象創作觀所引起的杜象現象,對於後世各類藝術創作的影響。

「靈光再釋

何謂「靈光」?《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一書定義為「遙遠的獨一呈現,雖近在眼前」。其論述觀點乃基於藝術是以服務祭典的儀式為主要目的,所以是「獨一的呈現」,是「遙遠的」(班雅明,1998。然而,以創作的觀點而言,比較接近創作者在創作之初的動機,也就是所謂的「靈感」。諾貝爾文學獎作家高行健在《論創作》〈另一種美學〉中認為是「藝術家內心的幽光」,「美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感受」。所以,當一個藝術家創作時,會把在創作之初的「幽光」注入在作品之中,然後以各種造型來實現其「幽光」。當觀賞者面對作品時,這「幽光」的美才會在作品中再現(高行健,2008。職是之故,「靈光」是一件作品的靈魂所在,當創作者或觀賞者面對作品時,都能感受其靈魂所存在的光芒,而這靈魂是經過作者心靈一番思慮的結晶。「思慮」或說是「思考」,更是人類演進成具有文明社會所獨有的心智活動。以進化論的觀點,這樣的心智活動正如人類懷胎十月一般,是人類經過數百萬年才進入具有思考心智的演化簡史。而「靈光」在人類開始嘗試使用器物替代人力時就存在了,所以「靈光」堪稱是開啟人類「思考心智」的鑰鎖。

以前這個「靈光」為宗教、為政治服務,如今走下聖壇為一般大眾服務,「靈光」的本質並沒有改變,「靈光」所代表的意義卻必須再釋。至於「靈光」所呈現的美與醜判斷,不是當初「靈光」所考慮的問題。畢竟美與醜已經是一種帶有種族與地域的文明認知,是教育訓練及傳統思維所產生的判斷,以致因人因地而異。高行健認為「靈光」是你我之外的他,高行健稱之為「第三隻眼睛」。高行健(2008解釋:「我」看的物中有我,「他」看的物中有我,「你」看的物中有我,物我兩在。至於藝術家所創作的作品又如何定位?高行健認為藝術家所創造的「那物」已經「非物」,是經過其「自我折射」的一番創造。所以高行健說,「你」觀看之時,物與我都成為「你」的視象。而視象為何物?就是「一種影像」,具有某種的「深度」,是浮動的,不確定的,是一種「視覺的空間」,「內心的空間」,也是「虛幻的空間」。所以,這樣的視象不再是「現實的空間」,會隨同這個「你」的注意力而移轉,而改變。至此,藝術家這個「內心的視象」已經外化(高行健,2008。至於所謂的「靈光」、「幽光」或是「內心的視象」,就是杜象創作最主要的特質:藝術創作初始時的觀念與發現。

《參考文獻》

蕭仁隆、鄭月秀(2009)。從Derrida的解構理論初探Web2.0世代之非線性文學創作平臺建構概念與創作  一封無法寄達的情書。國立中央大學第二屆    Web2.0與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育研究所。 

蕭仁隆、鄭月秀(2010)。「文中之文,詩中之詩」Web2.0世代中文非線性文學的遊戲文本。美育雙月刊,17834-43

蕭仁隆2011「詩中詩」遊戲文本創作法探究。私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oud4622&aid=583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