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外非線性文學發展─紙面非線性文本崛起
2011/09/21 21:47:23瀏覽224|回應0|推薦2

國外非線性文學發展─紙面非線性文本崛起

自從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 1397-1468)發明金屬的活字印刷術開始,歐洲正式進入印刷文本時期。到1914年後印刷文本設計有新的改變,奇克德(Jan Tschichold,1902-1974)稱為「新印刷」(New Typography)時期。當時義大利詩人馬利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 1876-1944)認為「新時代的語言應是自由,不受任何句法與形式所拘束。」1913年就在Lacerba刊物上,以詩歌創作為例發表創新的印刷文本設計,及對於這種自由文字的看法,馬利涅蒂的詩歌印刷排列版面。於是新的版面設計概念誕生,而馬利涅蒂正是未來主義的奠基者馬利涅蒂作詩歌(資料參見:http://peinturefle.free.fr/activite/calligram.htm)。新印刷概念的突破影響到當時的藝術家與文學家的創意表現,例如:阿波涅里(Guillaume Apollinaire,1880-1918)1918年出版Calligrammes詩集,將詩句的文字以圖形繪畫的方式排列成鳥、眼睛、噴泉等圖形,使排列文字轉變為繪畫的元素,超脫原有的表意功能。這些詩就是具象詩的形態,亦是非線性文本對於線性文本突破的初始表現(資料參見:http://peinturefle.free.fr/activite/calligram.htm)。達達主義在文字表現手法上,承繼未來主義的文字排版表現,善用攝影與拼貼的技巧設計版面。札拉(Tristan Tzara ,1896-1963)1920年設計的DADA雜誌封面,這封面是達達主義基本風格(資料參見:沈信宏,2006。之後,有俄國構成主義、荷蘭風格派都是以非線性設計手法應用於藝術與詩集。如瑪雅可夫斯基 (Vladimir Mayakovsky,1893-1930)1923年發表的For the Voice詩集。每一首詩都使用新的編排方式,並在書的右側設計略圖以為索引的識別之用,具有非線性文本編排與紙面超文本格式(資料參見:沈信宏,2006。荷蘭風格派藝術家胡札(Vilmos Huszár)1920年在DE STIJL雜誌上所設計的非線性文字排列樣式的詩文作品,此詩文僅用一種字型排列設計,而以字體字級與粗細及排列的變化傳達詩文的樂趣,為非線性文本的表現方式(資料參見:沈信宏,2006。公認最能以文字表現聲音的絕佳作品,應屬1964年法國的馬辛(Robert Massin)為伊歐涅斯柯(Eugene Ionesco , 1909-1994)的荒謬劇The Bald Soprano設計的劇本,以字型代替角色發聲,以角度區別人物對話,以字型大小代表聲量,讓讀者不只是閱讀,還能聽見聲音似的(資料參見:沈信宏,2006。直到德希達的解構理論,又稱為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出現,版面設計的空間得到解放,作品不再是單層次的,而是複合式的,多層次的文本。接著電腦科技的發達,將「印刷、電影和電視之間的壁壘瓦解」。電腦數位化、網際化的科技更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非線性的設計與文本概念成為書寫與設計的主軸(資料參見:http://www.citrinitas.com/history_of_viscom/images/computer/davidcarson.html。為電腦數位化的文字設計,此設計充滿非線性文本無限可能的概念 (沈信宏,2006

《參考文獻》

蕭仁隆、鄭月秀(2009)。從Derrida的解構理論初探Web2.0世代之非線性文學創作平臺建構概念與創作  一封無法寄達的情書。國立中央大學第二屆    Web2.0與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育研究所。 

蕭仁隆、鄭月秀(2010)。「文中之文,詩中之詩」Web2.0世代中文非線性文學的遊戲文本。美育雙月刊,17834-43

蕭仁隆2011「詩中詩」遊戲文本創作法探究。私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oud4622&aid=5660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