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23 12:12:56瀏覽1272|回應0|推薦10 | |
劉憶如:證所稅理念 有所得就課稅 (2012.07.23 中國時報A3版) 證所稅進入立法院臨時會第一案,這幾天各種與證所稅相關話題再起,一些似是而非的論調也又浮上檯面。證所稅過與不過,是立法院的決定;但若社會上充斥著許多錯誤的論述,甚至被以訛傳訛渲染擴大,對決策的形成勢必造成負面影響,本文因此提出幾項觀察,以及一些當時被忽略或扭曲的真實情況。 (1) 「證所稅」的目的,是在於追求「有所得,就繳稅」的稅制公平原則,而不是在於追求增加政府稅收。所以證所稅課徵的對象,尤其在初期,應只針對少數在股市「賺到大錢」的人;而不是在股市「沒有賺到錢」的大多數股民。 因此,後天在立法院等待表決的五個證所稅版本中,具「主場優勢」的「國民黨團修正動議版」,可能應再與其他四個版本加強協商,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目前「國民黨團修正動議版」,有三項可進一步修改之處。首先,以「提高證交稅」的方式去課徵證所稅,並不公平:其次,設定證交稅的稅率隨台股指數高低浮動,這樣的設計為全世界僅有,且易製造股市不安及人為操作空間;另外,上市櫃股票獲利依指數高低變化設算;不但太過複雜,且掌握不住「賺了錢,多繳稅」的原則。 (2) 迷思:「有證交稅,就不該再課證所稅」? 自證所稅議題再度討論後,就常聽到一個錯誤的論述,就是「一條牛不能剝兩層皮,既然有證交稅,就不該再課徵證所稅」。如果這種邏輯成立,那麼一般企業也可以說「一條牛不能剝兩層皮,既然公司繳了營業稅,就不該再課徵營所稅」。 本質上,交易稅與所得稅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稅。證交稅是針對「交易行為」課稅,是因為政府提供了一個完善安全可靠的證券交易市場,所以對使用這個市場的人收取「交易稅」,因此這是一種接近「使用者付費」概念的稅制,與賺錢賠錢沒什麼直接的相關;但,證所稅則是針對「交易所得」課稅,因此是屬於「賺了錢就繳稅」的量能課稅性質,與交易稅是兩回事。 但是,因為一些歷史因素所造成的誤解,也因為對象都是股市投資人,在台灣證交稅、證所稅常被混為一談,甚至屢屢被當作「反對證所稅」的理由。 例如,也有一種常聽到的說法是「證交稅每年貢獻一千億,散戶不論賺賠都繳了證交稅,怎麼能再課證所稅呢」? 這種論點的錯誤在於,證所稅並非對這些「不管賺錢賠錢」的散戶課稅,而是針對「在股市賺到錢」的人課稅,甚至財政部或行政院原本的規劃是「每年在股市淨賺三百萬或四百萬」的人,才需繳證所稅。所以重點在於:「一年賺了三、四百萬的人,究竟該不該繳稅」;而不是在於「沒賺錢的散戶,每年繳了多少證交稅」。 再做一次證券與一般企業的對照。依現行法規,在台灣的企業,每年只要賺錢超過十二萬元,就要繳交十七%的營所稅,這是一個行之有年,大家習以為常的制度;所以還好沒有人說「營業稅每年貢獻近三千億,企業不論賺賠都繳了營業稅,怎麼能再課營所稅呢」? 參考各國情況,就會發現證所稅的制度雖各有不同,但「賺的多繳的多」仍是普世價值。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課徵證所稅,台灣是少數的例外。許多人以為香港、新加坡沒有證所稅,但這又是一個以訛傳訛的錯誤訊息。 香港和新加坡沒有正式「證所稅」的名稱,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證所稅。因為「經常性」的股市交易者會被認定為屬於營業行為,所以雖然這些人是「散戶」,但他們的股市獲利需在港星分別繳交十六.五%與十七%的營所稅。 另外,香港和新加坡也都有證交稅,雖然名稱不同。例如香港收取股市印花稅,買進和賣出時各收千分之一,合起來跟新加坡一樣是千分之二,略低於台灣現行的千分之三。香港的證交稅稅收貢獻也不少,大約佔香港每年總稅收七%,甚至高於台灣,但在港星沒有聽到誰,像在台灣一樣站出來說,股市投資人貢獻多大,甚至政府應該要對他們頒發「惠我良多」獎章的。 英國也是另一個有證交稅也有證所稅的國家。英國證交稅稅率較高,達千分之五;證所稅則有五十萬台幣免稅額,超過的部分課十八%及廿八%的證所稅;日本沒有免稅額,課徵廿%證所稅,日本也曾長期施行由投資人自行決定,在證交稅或證所稅之間二選一的做法,但證交稅的稅率則高達千分之十。其他美國、德國等多數國家,都沒有免稅額,證所稅稅率則自十%至三九.九%不等。 整體而言,比較各國的證所稅及證交稅,因此須看免稅額度及稅率的配套,不是簡單一個零與一,有或沒有的問題。台灣這幾個月來討論證所稅的過程,很像瞎子摸象,不但解讀各有不同,甚至事實不斷被扭曲並宣傳,證所稅的推動就更增加了困難度。 (3) 股價下跌,市值蒸發,證所稅的錯? 今年三月下旬至今,影響台股最大的,是歐債及其引發的出口衰退等經濟問題;但台股的價跌量縮,卻剛好給想要阻擋證所稅的人,一個最好的藉口。 過去這半年,捲土重來的歐債危機,對台股基本面的影響其實非常巨大。相較於二○○八金融海嘯,歐債問題一方面已危及到歐元制度的存續;另一方面更因歐洲是中國大陸最大出口地區,大陸出口的衝擊將超過二○○八年,也因而對台灣企業的影響更加全面。最近台灣出口及經濟成長預測,持續大幅下滑,即已具體顯示傷害。 另外,四月初宣布的油電雙漲,增加了企業營運成本,減少未來獲利空間,當然也就影響股價表現。但是,在今年四、五月,歐洲情況最危急,油電雙漲的訊息更引發物價上漲的那段期間,許多宣傳指稱因為要推動證所稅,台股市值已蒸發掉一兆兩兆,而且因此從事證券相關行業的人,會有大量失業,甚至影響台灣整體內需行業的商機,包括餐飲零售等。 但當時的情況是,台股在那段期間的表現,雖然輸給新加坡,但一直與香港和南韓差不多,大致在一個百分點的範圍內上下差距著,而且台股在那段期間,也持續有優於日本股市的表現。 因此,對於當時,一波接一波,措詞極為強烈,煽動性又極高的不實言論;我當時和許多財政部同仁覺得最遺憾的,是在於這些言論的內容明明是錯誤的,但卻無法阻止這些對市場極有殺傷力的不實傳聞,以訛傳訛地擴散傳播著。 (4) 什麼叫做「支持證所稅,但時機不對」? 今年三月廿八日,新成立的「財政健全小組」召開會議,在財政部提出十二項「應討論議題」中,票選出壓倒性的「最優先」議題為資本利得稅。資本利得稅議題又包括房地產及證券兩項,但因房地產實價登錄要等到今年八月之後才會上路,而實價登錄又是未來實價課稅的第一步;所以會議中決定以證所稅為「最最優先」討論議題。 當時,在媒體聚集的公開場合,有幾位健全小組委員都詢問「要討論台灣二十幾年來,都做不成的證所稅,究竟政府是玩真的還是假的?」,做為小組召集人的我,也非常認真的回答,我們既然票選出這個議題,當然要真的討論評估證所稅在台灣究竟是否可行,障礙在什麼地方,配套又應有哪些。另外,因為知道股市對證所稅議題特別敏感,為降低「政策未定」所造成的不確定性,會快馬加鞭進行討論,也希望財政部定案後,如有任何修法,立法院能在這個會期通過。 接著,有委員說但是可以預料到的,是一定會有反對的人出來說「我支持證所稅,但時機不對」,「但是,過去二十幾年來,又有什麼時機曾經有人出來說是對的嗎?」 如果證所稅是一件該做的事,就應該在最短的時間,最小的傷害範圍內定案;而定案之後,因為是針對明年的證券所得,後年五月納稅申報,所以不應拿目前的情況,去批評「時機不對」。更何況,證所稅對台灣而言,是一個長期制度的建立,與油電漲價這種短期衝擊,是完全不同的。只是,我也曾說過,宣布這些消息的時間如果能稍微錯開些,市場的反應也可能會和緩些。 (5)延宕決策過程,問題出在哪裡? 經過八場密集產官學界會議後,四月十二日,財政部在府院皆要求「盡快定案,以降低市場不確定性」的前提下,晚間七點鐘召開記者會,提出證所稅財政部版本。提出前,由行政院陳(沖)院長主持,在院長室召開會議通過;提出後,各界原本反應良好,第二天台股上漲一二五點,成交量近一千億。散戶代表阿土伯當晚在電視節目中說,「對財政部證所稅版本,雖不滿意,但可接受」,他還甚至在節目中,公開為財政部的努力拍拍手。另外,總統府和行政院也都對這結果滿意,大家都暫時鬆了一口氣。 但是,後來的情況卻有了很大的變化。自財政部四月十二日提出證所稅版本,至四月廿六日間,行政院的審查會,進行的非常不順利。經過種種波折,協商與讓步,包括免稅額度由三百萬提高至四百萬元,還有對繳證所稅的人,他們已經繳納的證交稅可以折半扣抵等等,終於協商出一個「行政院版」的證所稅,這也是目前在立法院,等待審查表決的五個證所稅版本之一。 在等待行政院院會終於通過的這兩個星期間,各種反對力量傾巢而出,原本支持的聲音也愈來愈小,到了四月廿六日,甚至有人說「國民黨沒有一個立委支持證所稅的」。這不是事實,但,如同其他各種不實的傳聞,真相,又一次被掩蓋;原因,則可能錯綜複雜吧。 (6)研考會五月民調,證所稅支持度高,但當時為什麼不公開? 財政部版本公布後,行政院研考會曾於五月中旬進行民調,顯示支持證所稅的民眾六八%,超過反對者廿二的三倍。這份民調還顯示,即使在過去一年內,有參與股市投資的人,他們對證所稅的支持度亦仍近六八%。 這項民調其實意義重大,因為這是在五月份,台股已相當程度下跌後進行的。而且,當時我們從媒體,或行政院祕書長,或國民黨立院黨團得到的訊息,都是說民眾是反對的。但是,這項民調的結果,當時卻被決定不公開。 另外,財政部當時進行縝密精算,規劃證所稅課徵後,將以增加的稅收用來減輕「薪資所得者」的繳稅負擔;但這個規劃也被要求不公開。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大眾接受到的訊息,自然與事實的真象有所偏差。 證所稅的理念∕後記 財政部長任內或辭職以後,我都不斷地在路上遇到熱情的民眾,走在路上的,小館子用餐的,麵包店裏買麵包的,沅陵街上給小孩買鞋的,當然還有計程車司機等等,這些民眾不但常有人前來跟我打招呼,握著我的手,而且常有人主動對我說「我支持證所稅」,或甚至是「我支持證所稅的理念」。 這種場景往往令我感動。是什麼力量,促使這些與我素昧平生的人,如此積極誠懇大方地,在其他陌生人面前表達他們的「政策理念」呢? 從他們,我看到了研考會的民調,六八%的民眾支持證所稅,我看到了。 從這些再平凡不過的小老百姓身上,我清楚看見,所謂「政策理念」,不是握有政治權力,或自認操控台灣經濟命脈的「業界大老」所獨享。官大,不一定學問大;錢多,更不一定比普通人更了解何為「政策理念」。 那麼,再問一次,究竟什麼是證所稅的意義,什麼是證所稅的「政策理念」呢?太多的「一般人」都回答得出來,就是最簡單的「有所得,就繳稅啊!」 「賺的多繳的多,賺得少繳的少,不賺錢就不用繳」,這麼樣一個清楚明瞭的普世價值,在台灣難道就真的看不到嗎? (撰文者為前財政部長)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