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23 18:24:37瀏覽674|回應0|推薦3 | |
當我想讀完某本書時,體內就會發出一股狠勁,因此前天我在3:33(手機上顯示的時間)醒來,讀到下午終於把Post-mortem讀完。Post-mortem的字面翻譯為驗屍,而譯者可能是在參照內容之後才將本書中文版定名為《屍體會說話》。
本書的主角是位女法醫。她從屍體的傷口以及殘留於其上的物質,藉由科學的鑑定,逐漸拼貼出案件發生的經過,並從這些線索裡逐步找出兇手身份。因此,就某個層面來說,屍體並不是沉默的。它能和了解它的人對話,提供對方需要的線索。
Post-mortem的故事架構和解謎過程還蠻有趣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某幾條副線的處理並不完美。
例如,某個章節一直在描述女法醫Kay和Bill Boltz 的互動,但這條線卻在Abby向Kay提到Bill下藥強暴她後,後續的敘述就不像前段那麼縝密了。雖然之後零星提到Bill可能也對Kay下藥,或是他將假證物放入冰櫃裡,並侵入電腦更換檔案內容等情事,但都只是草草帶過。
原先看到前段的描述,我曾懷疑過Bill很可能就是故事裡那個連續強暴殺人犯,但到了後面就知道並不是這麼一回事。然而,並非是文字描述洗刷了Bill的清白,而是作者因為未知原因所留下的敘述斷層讓他不可能成為疑犯。
關於這點,我有一點想法。對我來說,偵探小說裡的兇手應該要隱身在出場的人物當中,當然作者也可以設計一些橋段,迷惑讀者,讓讀者找錯方向。但如果讓兇手在故事結束前才被安插進來(要看合理與否),或是故事中的偵探在解謎時,提到一些根本沒出現在劇情中的線,那麼這只是單純暴露出作者在構思劇情時不夠細膩,連帶的也破壞了讀者閱讀時的興味。
一本好的偵探小說,在我看來,應該和韓森沿途丟下的石頭一樣,只要讀者照著作者給定的線索走,必然能找到那個璀璨亮麗,但沒有巫婆居住(硬拗)的糖果屋。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