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淡水河岸的歷史
2012/01/04 07:01:59瀏覽351|回應0|推薦1

台北盆地,今八里、新莊一帶原有粵人定居,但道光21年(1841)的分類械鬥, 使粵人退至桃園、中壢一帶,台北盆地盡為閩人天下,此後閩人中漳泉關係日趨緊張,咸豐3年(1853)年終於發生了頂下郊拼。

「頂下」指艋舺的郊行組織「頂郊」及「下郊」。

「頂郊」廣義的包含頂郊、泉郊及北郊,其中之頂郊為狹義的頂郊,原指與上海以北港口往來貿易的郊行,組成分子多為三邑人(晉江、南安、惠安);「下郊」原指與廈門來往貿易的郊行,又稱「廈郊」,組成分子以同安人為主。因此既是商業組織,也是組籍人群。

三邑人住在艋舺沿河商業中心,以龍山寺為大本營;同安人住在八甲莊,以慈聖宮及霞海城隍廟為中心,另外,安溪人居其間,以清水祖師廟為中心。此時,同安人常遭三邑人欺悔,又缺碼頭之利,雙方早有嫌隙。

咸豐3年(1853)受到新莊平原漳泉械鬥的影響,下郊的同安人採附漳立場,乃漳、同合流,引發頂郊三邑人的不滿,同安人本亦先發制人,此時安溪人出來調停,三邑人卻焚毀安溪人的清水祖師廟,並借道攻撀同安人的八甲莊,同安人只好分批退至大稻埕、大龍峒,成立了另一個港市街庄。

「頂下郊拼」代表歷史上祖籍人群與商業結合所發生的利益衝突、人口移動、土地分配之重整及新街庄之開發與形成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aude0317&aid=600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