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君權與相權
2011/12/22 17:03:25瀏覽427|回應0|推薦0

  在〈禪讓政治〉中筆者曾經談到過,古聖王之制與近代之「選舉」有雷同之處,最高理想皆在「選賢與能,天下為公」。不過,自夏四千多年以後的今天,這個理想才因民主政治而露出了一線曙光。

  中國自夏開始實施父家長之世襲君權制;自西周開始則實施封建制度,對君權制有一定的強化作用;到了春秋、戰國禮崩樂壞,封建解體,天下大亂,出來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卻將中國帶上了專制制度,不但是「私天下」,而且以「萬世一糸」為目標,雖仍以「選賢與能」為目標,卻決於天子一人,不像禪讓政治之決於日常中自然而然之實力與功績之對比。

  然而,「萬世一系」的君權理論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姑不論傳承有可能斷絕,在一代一代的傳承中愚癡不足以為君者亦可能出現,那將如何維續君權的世襲呢?在體制的設計上,那就是與君權並存的相權。

  君不必要選自賢能,相則必然是要選自賢能。在中國,相權的設計可以說自商湯用伊尹已經開始了;商湯以伊尹為相,伐桀、得天下後,因子太丁早死,傳位於孫太甲,太甲不肖,被伊尹下放二次,下放期間輪番以太甲的兩個叔叔為君,終於教育太甲成材,使繼帝位。由此可見,「賢人政治」固然以聖君為最高理想,賢相則為第二選擇;有聖君必有賢相,有賢相必有賢臣;但,有賢臣未必有賢相,有賢相未必有聖君,尤其是在世襲君權制下。而且,中國的相權自古即有其道德上的傳承「不能取帝位而代之」。

  然而,自古以來,君權高則相權必低,君權低則相權必高。因此,君為有為之君時常有剝奪相權以自為之舉,如漢武帝即是;而,君無為時,若能得人,以賢相唯馬首是瞻,則尚有可為,如齊桓公即是;君無能又不得人,則常有君與相相互攻伐,形君權與相權之爭,此亦為中國歷史上常發生的現象。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aude0317&aid=5955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