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百家雜談(三)
2011/12/13 17:19:17瀏覽194|回應0|推薦0

   前此在百家雜談(二)中筆者曾經提起過,逍遙遊的道家是在受西方注目之後才受中國人的重視,據說《道德經》是除《聖經》以外被譯註最多、流傳最廣的一部書,不過譯註大多是以逍遙為著眼,很少涉及黃老治術,這應該是時代使然吧,在這人心動盪不安的混亂世情下,逍遙遊的道家確有安定人心的功效。

 

  《道德經》被用來詆毀儒家的章句,最典型的可見其第三十八章:「‧‧失道矣,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其中「‧‧失道矣,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是說:沒有了道才需要講德,沒有了德才需要講仁,沒有了仁才需要講義,沒有了義才需要講禮‧‧這段話確實是言之成理,如果整個世界都在「道」下運行,還用得著談什麼德、什麼仁、什麼義、什麼禮呢?不過下面這一句「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一般逍遙派的解釋則頗有商榷之餘地。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一般逍遙派的解釋是:

1.      當必須用到禮時,忠信的觀念已是很薄弱了

2.      禮是動亂之首

 

  其中1配合前文的文脈可謂言之成理,而2則為結論,但這個結論依前此之文脈檢視則非常不合邏輯,因為既然沒有了道才需要講德,沒有了德才需要講仁,沒有了仁才需要講義,沒有了義才需要講禮‧‧那講禮的目的是在恢復義,講義的目的是在恢復仁,講仁的目的是在恢復德,講德的目的是在恢復道,有朝一日達成了道,當然就用不著談德、談仁、談義、談禮了;因此禮並非動亂之首,而是社會陷於動亂時最該提出來的方法才是。

 

  所以我的解釋是:

1.      當忠信觀念薄弱時必須講禮,才能恢復忠信

2.      尤其在當時周文疲弊、世風動亂、人心不古之時,最該提倡的正是禮

3.      講禮的目的是在恢復義

4.      講義的目的是在恢復仁

5.      講仁的目的是在恢復德

6.      講德的目的是在恢復道

7.      達成了道,就用不著談德、談仁、談義、談禮了;最終要追求的是道

 

  這種循序漸進的工夫固然是儒家的,但就黃老道家而言,是以帝王或主政者直接掌握道,而順應需要善用德、仁、義、禮於朝廷、官吏、國人、民氓‧‧乃至全天下,與逍遙遊道家之「為了強調道而否定禮」大為不同。試想,沒有了道才需要講德,沒有了德才需要講仁,沒有了仁才需要講義,沒有了義才需要講禮‧‧言猶在耳,又如何能瞬間棄禮而就道呢?如果要棄禮,義棄不棄?要棄義,仁棄不棄?要棄仁,德又棄不棄?德是道的實踐,如果連德都棄了,還有什麼道可言?其他仁、義、禮亦同。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aude0317&aid=592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