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日本「武士」到春秋戰國的「士」
2011/12/20 16:17:37瀏覽531|回應0|推薦0

     在談「日本史」時總不免會出現一個名稱,「武士」。「武士」,在日本好長的一段時間(大正以前)一直是一個很奇特的階級,他們介於貴族與平民之間,形成貴族與平民間的一個緩衝墊。平民的工作就是農、工、商,與政治、戰爭無關,所有的政爭、攻殺到「武士」為止,從不動用到平民,因此在日本的歷史上從來就不曾發生過坑殺三、四十萬人那種毀滅性的戰爭,大部份的爭端都在平屋內的Tatami上一陣廝殺就解決了,少部份也頂多昇華到數千人馬隊間的衝殺而已。「武士」一方面作為貴族的「侍(從)」,為貴族管理家務、擔任警戒,是貴族的文胆,也是貴族的武力;再方面,又是平民的表率,是社會的安定力量。

  這是日本近代史的事,若要在中國史上尋根,就要上溯到春秋中期以前了。

  春秋中期以前(二千六百年前)是一個等級社會,有一種階層叫「士」,他們是貴族的最底層,雖屬貴族後裔,但由於淵源流長,已出了封建體系之外,沒有封土,也不能賜爵,與平民唯一的不同就是可以受教育,學習禮、樂、射、數、書、御,學成之後至貴族家謀職,為貴族管理家務、擔任警戒、駕車、打仗,作貴族的文胆或武力。孔子年輕時所從事的職務-管理糧倉和馬匹-就是典型的「管理貴族家務」的「士」的工作。

  當時的「士」是允文允武的,必要時也為貴族打扙,通常是解決貴族與貴族間的糾紛。貴族與貴族間,小至大夫與大夫間,中如卿與卿間,大至封國與封國間。

  小的不講,講大的。封國與封國間,其實大多不外乎是姬姓同宗,有的互道兄弟,有的是叔侄相稱,例如魯國和晋國間就是;不是同宗,也必然是世交,即姬姓以外的功臣之國,同樣是奉正朔,要在周天子的帶領下一起祭天、祭地、祭祖,例如魯國與齊國間的關係就是,魯國太廟祭的是周公,齊國太廟祭的是姜子牙,不僅如此,由於周朝時代,同姓不婚,因此齊國是姬姓國通婚最好的對象,因此相互間不是表兄弟,就是甥舅。所以,任何紛爭本來都有周天子調停,偶而調停不諧,打起來了,也往往只是為爭了一口氣,不致有趕盡殺絕之念。是故,就是約好時間,在封國邊境處,擺好陣式,雙方依禮、據理論辯一番後,在平原上駕著戰車、捉對衝殺,一次衝殺謂一回合,未獲勝負,回頭再一回合,一旦有一方受傷,即退避一側,等待他對戰果;如此幾回合後,便告結束,輸者逃之夭夭,贏者意思意思追了數百公尺便凱旋而歸、回家誇示戰果,有時輸者逃逸時一陣慌亂、弄翻了車,還在贏者的指導下,弄正車輛,才在訕笑中狼狽而去。如此,長者一天,往往不到半天就結束了,往往還可準時回家進用午餐;有歷史學者便謂:「宛如現下之奧運會一般!」。此兵車之戰,通常就是數十輛,至於數輛而已或只是僅一對一的,是經常在發生;若至百輛以上,就是歷史事件了,到達千輛的則屈指可數,例如以晋為中心的北聯盟與以楚國為中心的南聯盟對戰,便算是當時的世界大戰了,否則就算是討伐南蠻或北狄,也大多在一、二百輛或二、三百輛左右。

  所謂戰車,通常是四馬一車,一車三人,中者駕車,右者持戟,左者挽弓,三人皆為士以上階級;車下尚有六~七人左右,則為平民,只做後勤輔助工作,不參與對戰。因此,百輛的話是三百個士,加上後勤平民,不超過千人;千輛的話是三千個士,加上後勤平民,不超過萬人。日本武士時代的戰爭也頂多就是這個規模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全世界最好的戰車是子姓宋國產製的,但,宋國講禮而不善於對戰,守城還好,攻城則一點都不行,因此老吃敗仗,因此產製的戰車老是被當成戰利品,擄回國去,成了別人的裝備。

  然而,這種「士」到了戰國時代則發生了巨大的質變。由於鐵器的使用,武器的發明日新月異,於是步兵產生了,原是後勤輔助人力的平民開始被要求上戰場、操作各種武器,甚至直接參加對戰,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從萬人以下的等級擴大到了十萬人以上,甚至百萬人的等級;戰爭的地域也不再限於黃淮平原。於是「士」被專業化了,出身儒家的成了「文士」,出身墨家的成了「武士」,出身道家的成了「隱士」,出身法家的成了「謀士」..將領不再是令尹,令尹也不再是將領,於是文、武分途,「士人」終特言「文士」而不再指「武士」了。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aude0317&aid=5949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