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04 12:42:06瀏覽634|回應0|推薦1 | |
二十多年來一蹶不振,衝擊著日本傳統價值觀與日本人自尊心。過去日本是世界第一,日本人的尊嚴與堅持,日本什麼東西都要自己做,都要在日本國內製造,隨著日本國力大幅衰退,日本每個產業是否還要做到第一?這個問題隱然刺痛著日本人的心;不久前有一位日本國會議員喊出:「日本不一定要做世界第一,也可以做第二」,然而這個國會議員,當場慘遭圍剿。
「成也日本,敗也日本」,蘇顯揚感慨地說,日本體制是以追趕歐美國家而形成的體制,例如終身僱用制目的是要擁有技術人員,不會流失;早期日本可以這麼做,但全球化時代,追求廉價與品質兼具,節省成本又要改革不可,終身僱用制卻演變為吃大鍋飯,而在全球化下,IT產業及中小型的創新經濟具備的冒險、創投,日本卻沒有這種風氣,日本都是大企業,缺乏靈活性與調整能力,因此台灣在IC產業還超越了日本;此外,軟體、電腦、生技都是創新與高風險,日本只有傳統製造業來維持。蘇顯揚認為,「日本經濟掉在泥沼中掙扎,除非有很大的結構性改變或民族性的改變,才有可能。」
經常走訪日本的蘇顯揚也觀察,在迷失二十年後,日本社會也開始有些改變。例如,因為終身僱用制,日本本來是沒有勞動市場,專業經理人的跳槽根本是不可能,企業也不會找這種人,但日本現在已開始有了勞動市場,對一個有十多年資歷主管來說,也願意把自己的資歷放到勞動市場,媒合願意僱用他的業主。
更重要的是,蘇顯揚認為,日本現在比較會有分享利益概念。與日本多有接觸的台灣企業主都會感受到,以前日本都是要自己賺,日本人是高高在上,自己覺得很了不起,都是台灣有求於他,但現在比較會跟國外分享利益。蘇顯揚幾次跟日本政府或民間機構溝通:台灣在商品化、生產也有其優勢,台日雙方應有合作機會,例如,台日在合作進軍中國大陸會有很高的成功機率,日本有技術,台灣在大陸也有特別優勢。這項說法,也漸獲得日本方面的認同。蘇顯揚說,日本現在比較願意與台、韓這些技術相差不會太遠的國家合作,例如,三菱看到了台灣腳踏車的優勢,於是和台灣公司合資在東歐成立新公司,拓銷東歐市場。
台灣經濟向來追循日本的腳步,過去十年來台灣經濟與社會幾乎呈現停滯,台灣是否也會步上日本失落的二十年的後塵?陳博志認為,因為泡沫經濟崩落,日本步入失落十年,企業與人民債台高築,台灣情況雖沒有像日本這麼嚴重,但是政府如果不小心縱容了泡沫吹起就很危險,陳博志對於馬政府不斷吹捧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以為將複製香港九七年的股市房市榮景,吹大泡沬,提出警告。
日本失落二十年給台灣很大警示。陳博志指出,日本經濟之所失落,最主要原因輸掉了創新。自一九六○年代來,日本彩色電視機、電晶體、收音機、隨身聽、CD音響、DVD都是領先全世界,日本經濟世界第一,創新產品也是日本帶領世界,如今個人電腦,第一是美國,第二是台灣,日本頂多排第三;在手機,北歐第一,美國第二,韓國第三,日本連前三名都擠不進去;在網路方面,日本連邊都沒沾上;日本卡通世界第一,線上遊戲卻被韓國搶到先機;陳博志打趣地比喻,「日本人最愛吃威而鋼,連威而鋼都不是日本人的。」
日本因為輸掉創新,因而輸掉經濟,陳博志直言,台灣最重要的也是創新領先,台灣是小經濟體,資源比不上日本,就要做小產品的創新,而不要去做偉大產品。他舉例,美國政府砸下一百五十億美元預算做綠能,這是台灣一整年擴大內需的全部預算,而美國政府更明言現階段不發展不具商業化條件的燃料電池,但看看台灣政府計畫,台灣綠能預算連美國零頭都沒有,卻還要發展一大堆項目,包山包海,他質疑,台灣資源只有一點點,卻要發展這麼多項目,怎麼可能成功?
看看日本,再想想台灣,蘇顯揚語重心長地說,面對全球化趨勢,無法逆轉的,只能順著去走,全球化下,如何定位台灣自己,這才是最重要。日本企業就算外移到中國生產根本無所謂,至少它有Sony品牌,但台灣一直在做加工,最後剩下什麼?台灣若不加強應用研究與研發,一定會被大陸超越。蘇顯揚指出,「日本一、二十年不景氣,唯一一樣沒變的是,研發費用從沒有減少,甚至增加,」相較於台灣,從不願意投資研發,都只要做量產及代工。
蘇顯揚也提醒,政府不能過度保護產業,一旦政府介特定產業,如〈產業創新條例〉,必須要訂出落日條款,而至於有限的國力與資源,更須「集中與選擇」來發展,否則這不僅無法拉抬景氣,最後埋葬的是國力。
完
(全文已於2010年2月刊登於《非凡新聞周刊》)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