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03 14:45:47瀏覽669|回應0|推薦0 | |
為防止經濟陷入二次衰退,鳩山政府去年十一月提出「緊急經濟對策」,祭出高達七.二兆日圓追加預算,可提升日本GDP○.一至○.二個百分點,但因為七.二兆規模並不算很大,而且這項政策曾被民主黨暫停掉,現在又重新啟用,一往一來抵銷了拉抬景氣效果。
民主黨現在情況可說是「一面走一面修正」,但鳩山是否能夠因應嚴峻冷酷的日本經濟,日本經濟讓好不容易自二○○九年二月觸底,三月回升,究竟能維持多久?這是現在各國最關心的議題,更有分析師大膽預言,這是日本戰後最短的景氣復甦,只有短短九個月。
蘇顯揚分析,日本現在復甦主要是靠出口,特別是對中國市場出口,對日本來說,只靠出口,這不能稱是自主性的經濟復甦,要讓國內投資、消費成長,才是自主性復甦。長遠來看,日本經濟仍相當危險。現在預估,日本經濟最快要到二○一三年才有可能真正復甦。
更糟糕的是,日本經濟面臨通縮再次降臨夢魘,蘇顯揚指出,日本曾在二○○一年至二○○六年間發生通縮,但那時物價下跌○.一%、○.二%,然而現在物價是下跌超過二%,相當嚴重,生產也只有八成水準,日本人說的「八成經濟」,很多日本人認為根本不可能回復到盛況,日本根本不會再回去。
場景拉回到一九八○年代後半期的日本,那時日本人陶醉在紙醉金迷的泡沫中,瘋狂砸重金買下全世界,當時紐約大樓,六棟之中有一棟是日本人的,而在澳洲、紐西蘭買別墅準備退休享福的人大有人在,當時夏威夷海灘三分之一飯店為日本人所有,那時美國檀香山市長說,「檀香山快成為東京的一個區了!」那時美國人也自嘲:「說不定什麼時候日本人也買走我們的自由女神像!」那時日本人不可一世,走路有風;沒想到泡沫一夕破滅,日本人失去了一切,企業和個人揹負了巨額債務,哀鴻遍野。
日本泡沫破滅後,經濟陷入長期停滯狀態,失落的十年間合計經濟成長率僅一○%。
更迭政權,更讓日本經濟陷入無底洞的深淵。二○○五年九月首相小泉純一郎靠著操作「贊不贊成郵局民營化」這很小的議題,大前研一批評,在這場選舉中,因為「B層」持續增加,讓自民黨獲得前所未有的勝利。接著上台的安倍內閣、福田內閣,只要施政一遇到問題,就趕緊拍拍屁股走人,非常地不負責任;而福田讓位的麻生太郎,除了發放每位國民一萬二千日圓消費金外,日本政界嘲諷並形容他「只會看漫畫」、「不會唸漢字的首相」。日本終於在二○○九年夏天政黨輪替,上台鳩山內閣執政仍是搖搖擺擺,險相環生。
何以日本陷入長期泥沼當中而無法自拔?會搞成通縮,國內消費者信心起不來?日本政府錯誤決策及政經體制難辭其咎。留學日本、長年研究日本經濟的蘇顯揚認為,日本官商體制的勾結及弊端,是影響日本經濟最關鍵因素,也是最致命的錯誤。他說,日本自豪的通產省,其推出措施都是與企業合作,拉抬產業,企業與政府可說是一體,但長年來也養成企業依賴官方的關係,日本企業因而不求變,變得太厚重,特別是在全球化時,強調輕薄短小時,因應不過來,自民黨時非常保護企業,從製造、金融到農業都是如此。
蘇顯揚舉例說,有一年冷夏,日本產稻米出現空苞,產量不足必須進口,但日本政府卻只限定從泰國進口,而不准自台灣、中國大陸、美國米進口,而且泰國米進口後必須與日本米混合販售,市場上就只有這一種米,即便你是有錢人想要吃日本米,對不起,只能買這種日、泰混合米。這種由政府全面主導、並且控制一切的作法已到很誇張地步,而日本政府只願意開放泰國米,並且強制只能販售日、泰混合米,全是考量:泰國米不易被日本人接受,引進泰國米完全不會替代日本米,說穿了,就是保護日本米。
遇到不景氣時,政府採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投入公共建設,本來是一個必要性措施,蘇顯揚認為,日本之所以會失敗,主要是因為公共建設扯上太多政治因素,再加上日本屬於縱向組織,各部會橫向連繫很少,各自為政,而很多預算分配下去,並不是為了經濟發展,而是為了地方,講更白點,很多都是一年公共工程,都是執政者為了做業績,浪費納稅人的錢,讓今年成長率就會好看,根本不管未來的。
此外,蘇顯揚表示,在經濟衰退時,為避免外來衝擊,日本政府會介入,保護弱勢產業,這本來有其必要,但就怕一直在補貼,就怕一保護企業就不長進,政府不肯讓它倒,就一直投下去,日航倒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搞得到後來,日本二、三十年下來,只剩下公共投資,其他都沒有」,耗掉政府國力,對挽救經濟卻毫無成效。
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曾一針見血地批評日本之所陷入長期困境中是「自作自受」,日本有龐大內債,統治日本半世紀的自民黨政客卻不斷擴大債務,蓋了好多「無頭橋」,這種「分贓式」的公共工程,沒有任何經濟目的,只是討好當地選民與地區議員;羅傑斯還說,日本米因為被保護,比美國米貴好幾倍,政客宣聲日本米與別種米不一樣,日本人消化系統也不一樣,如果大家開始吃外國米,國民健康會崩潰…事實的真相是這些都是農業補貼和保護主義的藉口,自民黨從中創造選票、就業機會和政治獻金。
日本民間消費低迷通縮夢魘始終揮之不去,蘇顯揚指出,這與小泉改革時採取一項措施有很大關聯,即不再增加正式員工而改用派遣員工,如數位相機大廠Canon有七成派遣員工。日本以前是終身僱用制,以前大學畢業生就是到大企業工作,終其一生,每年薪水根據年增上漲,被認為缺乏彈性,因而改僱用契約工、派遣員工,其特性就是福利不好、薪資增加很困難,當工作沒有保障時,就不敢消費,形成一種難以被打破的惡性循環。隨著中國廉價產品進口,在日本社會,形成兩極化消費,非常高產品與非常便宜的產品,中產階級的消費不見了。
待續…
(全文已於2010年2月刊登於《非凡新聞周刊》)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