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進那家讓人感到氣氛愉快的餐廳,就看到一個白得像搪瓷
娃娃的小女孩。她披著一肩長髮,自己在桌與桌之間的空隙走走玩
玩。因為好可愛,我忍不住多看了她兩眼。孩子坦然地朝我燦然一
笑,我也開心地回她一個真誠的笑容。
和家人都坐定之後,那小女孩一步步朝我們的桌前靠近。我已
經觀察出她的媽媽就在不遠處。孩子大概已經吃飽了,所以自己玩
起來,剩媽媽坐在桌前品嘗著甜點、一邊翻著手邊的雜誌。似乎,
她也把我們跟孩子的互動一一看在眼裡。
小女孩越走越近,她期待我們友善的回應溢於言表,所以我回
遞了更多的眼光與表情。這時,小女孩的母親開口了,她對著孩子
說:「過來!媽媽不是跟妳說過好幾次嗎?不要跟陌生人說話。」
我頓時覺得很尷尬,既不想為難那正在教導孩子的母親,也不想辜
負孩子純真望向我的眼神。
父母教導孩子的時候,不只是語言的遣詞用字,連表情與說話
的場景都深切影響著受話的孩童。那位母親給孩子的警覺教育是好
的,但是她決定教育的時機卻不適當,因為這份教育忽略了人際之
間應有的尊重,對孩子可能有不良的影響。
我們常會聽到某些大人譴責孩子「沒大沒小」,這種不懂人際
應有的敬重也是一種模仿。如果孩子能從父母身上看到他們應對中
一貫的禮貌,逐漸長大後,在各種場合自然懂得如何說話才得體。
教育雖然有良好時機的問題,卻不是無視於他人的存在。每次
在公共場所看到大聲講話、不體諒環境的青少年,我就心疼地想到
,他一定是從小就缺乏為他示範如何好好說話的父母與長輩。
~轉自中時電子報浮世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