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穎卿專欄
雖然每個問題不一定都有絕對正確的答案,卻該有一個
態度誠懇的回應。這種不算過度的期待,父母親卻常常無法
要求自己做到。
我聽到一個小朋友在用餐間跟他的母親投訴:「哥哥用
腳踢我。」母親一邊翻著手上的一本雜誌,眼皮連抬也沒有
抬一下就說:「那又怎樣?」對孩子來說,這句話的意思應
該等同於:「你可不可以不要來煩我?」我本以為,當父母
的會先問問踢人的哥哥,然後再排解兩人之間的糾紛,沒想
到一句:「那又怎樣?」可以取代教養中許多應有的關心,
換來短暫的清閒。
前不久,有位朋友的孩子就要上大學,因為對數學深感興
趣,打算棄父兄的經驗,捨醫學而選讀數學。當爸爸的只提出
簡短的建議問道:「讀數學吃得飽嗎?」對孩子來說,這句話
的意思應該是:「你最好還是乖乖地去讀醫學院吧!」
我本以為,當父母陪孩子面對人生重要選擇時,會坐下來
懇切地談談自己的想法與經驗。沒有想到一句:「吃得飽嗎?」
可以取代教養中細膩的引導與諮商,換來孩子無言的妥協。
父母難道不能提供自己經驗中最好的答案給孩子?相信誰
都不會否定這樣的權利。只是我們得先公平地檢查自己,是不
是真主意假商量,期待不經掙扎與溝通就得到順服的跟隨。
跟孩子商量事情時,只要換個位置想想,也許就不難了解
自己所帶給孩子的感受。
如果你對上大學的孩子說:「不要太晚回家,安全很重要。
」而他想也不想就回答:「那又怎樣。」相信就算對孩子毫無苛
求的父母親,也不會承認這是個誠懇理想的答案。
~轉自中時電子報20080411浮世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