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穎卿專欄(每周五刊出) (20080418)
親子同工常有大小衝突,因為父母無論面對什麼年齡
的孩子,在工作中總難把他們當成真正的「夥伴」。我們
不只期待要達成好的工作結果,也把「教導」的精神重擔
時時放在肩上。
看到小小孩做一件事,忍不住想要一把搶過來自己做,
或強忍著等孩子做完後又重做一次。總之,放手與信任成了
心嚮往之但往往做不到的事。
跟大孩子一起做事的父母親,言談之際更難隱藏自己的
經驗老到。動不動就從口中吐出:「如果是我,我就會如何
如何做。」的話語。經驗還未分享,就因為過度強烈的建議
而影響了祥和的氣氛。
我常常跟女兒一起做家事,她有她的想法與從書籍裡獲
得的知識,而我有我豐富的實作經驗。誰該聽誰的?對我來
說是一份真心想學習的功課。我試著針對實際的問題找到足
供討論的切入點,把主詞從「人」移動到「事物」之上,這
樣的親子同工,談話就有趣許多。
我喜歡用「我發現這樣做很方便」來帶領孩子參考自己
的工作方法,而不用「你應該怎麼做」來指示她的流程步驟
。對於自己非常熟悉的工作,我甚至會刻意留一段獨自摸索
的時間與空間給孩子,以避免不自覺就出手指導。
有個很冷的黃昏,女兒問我可不可以留在房間裡寫稿,
她想烤個地中海派送給我。我知道她是看了食譜後想要做新
的嘗試,她需要自由思考的時間,我應該尊重她的想法。
我安心地在房裡聞著廚房傳來的香味,等著派烤出來後,
再聽聽她一路製作的心得。
親子同工而能愉快並不難,有時候父母願意靜心聆聽與提
問,比不斷的指導更能達成思考的訓練。
~轉自中時電子報20080418浮世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