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穎卿專欄(每周五刊出)
為什麼孩子不聽話,也不跟父母說話?有沒有可能不是父母的錯,
也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話說壞了」?這個新專欄正要邀請父母
孩子,一起來修這堂人生必修的語言學。
在烘焙店選購麵包的時候,身旁蹦跳著走來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
他的身高剛好與最低層的棚架齊高,拿取食物順手方便。他身後馬
上響起了一個制止的聲音:「放下!」
那媽媽的聲音聽起來不太大,也聞不出任何怒氣。但當孩子的手,
開始從興奮的指點,轉為更實際的觸摸時,那聲「放下」以比較高
的分貝再度響起。然後一聲接一聲,隨著孩子動作的加劇而拔高,
音質也越來越尖硬。
不知道為什麼,當時的氣氛讓我想起微波爐的「超級熱
﹝superheating﹞」。那聲音中包裹的情緒已瀕臨爆炸邊緣。我突
然很想乖乖地把手中的麵包一一放下,以答覆那無人回應的命令,
免得爆炸了,周圍無一倖免。
過幾天,我在新加坡樟宜機場,親臨一場幾乎一模一樣的母子現場
。只是當那位媽媽追著他在洗手間玩水的兒子時,制止的語言是英
文的「stop it」。一樣是一聲加高一聲,一樣是母親即將爆發,而
孩子卻全然無視於那「超級熱」。
心「不在」的時候
對語言的感覺就「麻木」
想起這兩則連續發生的事,我不禁啞然失笑。看來全世界的教養問
題差異並不大。我只是很訝異,當父母指導孩子接受一份指示時,
竟然辭窮到跟一個機器人沒兩樣,不停地反覆同一句話。
是不是我們因為生活的忙碌而失去轉換語言的想像力了?還是嘴角
吐露話語的同時,我們的心其實是不在的,所以沒有察覺到自己的
麻木?
我也很訝異現在的孩子對父母所說的話竟是如此地無動於衷,他們
是真的天生冥頑不靈?還是已經被生活中毫無新意的語言訓練成一
對東風吹射中的馬耳?
當了二十一年的母親,我覺得自己永遠的功課是學習跟孩子好好說
話,因為無論讚賞、協商、指示、責備或鼓勵,語言都是親子溝通
最重要的工具,有了好的語言渠道,我跟孩子的心靈分享才能永遠
暢通、清澈可喜。
常想起初為人母時自己的溫柔,把襁褓中的嬰兒緊緊地摟在懷裡,
低著頭、臉貼臉、喃喃地細訴愛憐與情意。那種心境雖永難忘懷,
但那份耐心卻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慢慢轉變消逝。因為懷裡不會表達
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意志、使用自己的語言,我知道那齣愛的獨
角戲再也唱不下去了,因為單行流向的語言,哪裡都到不了。
父母要好好地照顧孩子的語言成長
我很幸運,孩子在求學的期間遇到過許多語言良善、發人啟思的好
老師,那些話語隨著字條或孩子的轉述,成為我學習的楷模。我漸
漸懂得對孩子說話不只是溫柔就好、不只是滿載鼓勵就好,更重要
的是自己的真誠,因為真誠可以承載雙方的檢討與期待,這樣的對
談即使在面臨問題時,仍可避免許多不該有的衝突與傷害。
世界快速地改變著,許多父母因而相信,孩子長到某一個程度後就
不再喜歡與父母對話。而有的父母,因為想要與孩子有更多談話的
機會,開始模仿兒女的談話方式。我曾聽過一位平常言談十分穩重
的朋友,跟他上高中的兒子講話時簡直像流氓一樣,驚訝之餘忍不
住問他為何有這樣的改變,他說:「不這樣沒辦法跟他們溝通。」
我到現在還相信那都是一種迷思,引發這種迷思的原因是,我們沒
有好好地照顧孩子的語言成長。
我很期待能在這個小小的專欄中,分享我所經歷的親子對談所得,
也很期待我們從迷思中走出來,致力創造家庭美好的語言氣氛,教
養出談吐動人的孩子。
~轉自中時電子報 浮世繪 20070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