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穎卿專欄(每周五刊出)
假日在圖書館搭電扶梯下樓時,站在一對親子身後。父親
的手搭在中學兒子的肩上,兩人無物一身輕、看起來很哥兒們
,母親則在他們父子身後抱著一些書。
我看到媽媽傾身向前跟兒子說了一句話,緊接著兒子回頭
低吼一句:「不要管啦!」那父親的手迅速從兒子的肩上提起。
如果時光倒流三、四十年,我相信那隻手既然移動大概會
是一記巴掌。
但那提起的手往上之後,我像是看了一部結局完全與推測
不同的電影一樣,心中浮現錯愕的感覺。
我以為當那隻手觸摸到孩子的頭之後會輕輕一壓以示警告,
沒想到卻轉為可愛的拂弄輕撥,好像在讚許他不當的態度。
不知道為什麼,我從一兩個秒差當中,感覺到這位父親原本
做這樣的動作是想表達自己的不以為然,但他在最後的一刻改變
了決定,因為他不知道怎麼做才適當。這是每一個現代父母常有
的困擾,我們深怕自己是親子關係美好氣氛的破壞者。在很多的
時候,有一種念頭會支持我們──能忍就忍吧!現在的孩子哪個不
是這樣?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第一次對他說:「你煩不煩?」或「你神
經啊!」不要只是軟弱無力一笑,或對身旁聽到的朋友說:「現在
的孩子講話好直接。」我想,孩子就沒有變本加厲的可能。
雖然有很多父母都說,我是因為場合不對所以不動聲色,回家
後就會好好教訓他。但是,教養的工作毋須往極端思考,糾正孩子
不是除了懲罰之外便沒有其他的方法。糾正偏差的語言需要掌握黃
金時間,讓孩子立刻感受不尊重的態度會傷人,是非常重要的學習
,就算當時有一些尷尬也值得。
~轉自中時電子報 浮世繪 20080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