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28 11:36:28瀏覽1393|回應0|推薦1 | |
下雨了,我們在山上既高興又犯愁,高興的是有了雨水,種植作物便不愁沒水,犯愁的是得趕快離開,否則雨大了路上溼滑,車子就開不走了。 2007年暑假有一天工作到晚,我們的工作夥伴吳志宏才開車回家,由於水泥路面剛做修整,向兩側土方推闊,泥濘不堪,車子打滑,翻落路邊,他下去試圖推車,這時四下闃黑,雷電交加,大雨傾盆,附近不見人家,膽小的人恐怕有此經驗,馬上打道回府,再也不來了。志宏忍住要哭的衝動,開始連絡我們的監工,結果幾分鐘內村民湧聚,七手八腳幫忙。原來年輕的志宏對員工極為寬厚,工人也樂於回報。而後,志宏才瞭解到他在合肥的這個小村裡已經不再是孤單一人,而是有了許多朋友。 此處的泥土多半是由黃土高原的沙塵暴長年累積而來的,學術上稱為下蜀黃土,這類黃土在江蘇句容市下蜀鎮有上億噸的存量,故以之命名。下蜀黃土形成了合肥乃至於長江下游一帶土壤的基質,在長期的演變中成為黃棕壤和水稻土兩類土壤。 山上和周邊積的黃棕壤,一般人稱為黃泥或是黃泥板,含水量很低。即使下暴雨,也就不過表面三十公分左右化而為泥,地勢低陷處久久積水不退,黃泥坡上就形成降水逕流,黏滯溼滑,對水土保持是噩夢,對開車或行走尤其是噩夢。車子若是陷在黃泥當中,黏滯難以脫身,發動引擎,輪胎又空轉打滑。 行人踩踏其中,鞋底不久就會黏附大量泥土,踏下去黏住地面,提起來舉步維艱。泥水的表面張力讓你提腳困難,但是液體又受不住側向力,略有滑移,很可能就一路溜下,反應不及就四腳朝天。 我們開車也曾多次陷在泥中,十數人奮力推車,車子左挪右滑,隨時有傾覆路邊的危險,突然又放空著不上力,輪子高速空轉,濺起泥漿,大家閃避不及,弄得滿臉滿身的黃泥,人人相顧大笑。 等到天氣放晴,低窪處所積泥水也並無宣洩處,要多日曝曬才能蒸發。由於黃土顆粒細,遇水黏合幾無孔隙,曬乾的地方則是結成板塊,乾硬龜裂,若要耕作,難以下手。農民形容為「下雨流不歇,晴天大開裂」就是說含水性差而乾硬則板結;又說:「雨天一包膿,晴天一塊銅」,對此有無限的無奈。這種黃棕壤適宜耕作的時間短,肥力差,磷肥的含量尤其低。 但也就是千百年以來,農民辛苦力作,憑著超凡的毅力和耐力,水漚耒耕,使得黃棕壤熟化成「水稻土」這種特殊的土壤。熟化過程中,長期漬水的缺氧狀態把土中的氧化鐵轉成可溶於水的氧化亞鐵,這種熟化後的土壤利於腐植質等有機養分積累。水稻土層次多,性質複雜,其中的微生物種類更是多元,對亞硝酸氨肥的保存、纖維素的分解、卵磷脂的分解等都有精細的變化。 由於對土壤的深入認識,形成了「深水護苗,淺水發棵」的種植方式,在種苗發育的期間,以水保溫;待發育成熟,南風正起,便只需淺水;末期則放乾田水,以利於氮肥的吸收。也因為「下雨流不歇」的土壤特性,在山坡上就要闢築梯田,以利水土保持。而坡度如果過大,則必須放棄開闢田隴,以植樹來護土。 這看來無可如何而令人生恨的黃泥地,正是孕育著多少生命,也孕育著五千乃至七千年前以來長江中下游文化的溫床。人與天爭,與地爭,靠著實作力耕的毅力蠻勁和細磨理析的知識,站住了腳,養妻育子,代代綿延。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