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城市農園
2009/03/06 00:06:19瀏覽830|回應0|推薦4

 人的演化,從雨林走向草原,從漁獵採集到畜牧農耕,現在難道要終於在水泥叢林中討生活嗎?

 我們的孩子習於蒼白的人工照明,使得他們骨質疏鬆、兩眼迷濛;習於人工空氣調節,呼吸室內循環不已的髒空氣,沐浴在室內塗料散佈出的有機溶劑揮發氣體中,聞不到花香。他們習慣癱坐在沙發上,兩眼無神地盯著電視或是電腦螢幕,不斷地自我強迫塞入各式人工甘味調製的零食。到了室外,他們覺得陽光太刺眼,微風吹拂不夠溫暖或涼爽,泥土是骯髒的,小動物很可怕。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對他們來說,西瓜是長在樹上的,稻米是工廠裡製造出來的。他們不知道「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是何種境界,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領略過春風,未曾觀照過萬紫千紅。他們對他人的感受很難切身體會,他們對社會的脈動漠然,因為他們受到的教育是「兩耳不聽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不怪他們他們的心胸窄小,難以合群,我們要求他們的是將同儕視為競爭對手,斤斤計較考試多個一、兩分。他們侷促於窄小的教室,不曾觀覽過名山大岳、滄海浩瀚、草原千里,不做蝸角之爭也難。我們怪孩子不腳踏實地,不知感恩,不知道食物的難得和可貴,但是孩子們從來何曾踏過實地,從眉毛滴下自己的汗水,栽種和收穫自己的食物。他們浪費資源,因為「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是要背的課文,「節能減碳」是要考試的議題,他們沒有真實的體驗。

 在人類爾虞我詐的社會中,可以藉著長袖善舞扶搖而上,但是土地卻是欺不得的,與土地親近,自然會趨於沈靜,自然會誠懇篤實。「揠苗助長」,不過是寓言故事,冬小麥、萬斤田欺人欺己,土地的回應只會使之自然消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農作中潛移默識,比課堂教條要有效得多。有機方式耕作,更可以使人重新審視並放棄對自然粗暴的相處方式,從而對事物更能夠深入思考,習慣全面、整合的考慮。

 台灣各地都市都有「市民農園」的設立,租地耕作的市民,固然表面上是為了物價日昂,風災、水災後菜價尤高,自己租地種菜,當然少了花費;而且可以採取有機的耕作方式,保證日常食用的蔬菜來源無農藥的毒害,尤其不污染環境,不使土壤劣化,盡一份地球公民的責任。然而,「市民農園」的意義遠深於此,看著作物成長乃至收穫,勞力獲得報酬,那種快樂與希望遠非物質所能衡量。識見尤深者,更以之做為教育子女的基地,不費口舌,培養子女沈毅篤實的性格。

 錢穆曾經提過宜於培養人才之處所,不在通都大邑,因為目迷五色,容易流於浮華淺薄;但是也不能僻處農村,否則常陷於閉塞鄙陋,所以最好介於兩者之間。我們因為工作、就學等因素,無法選擇最適當的居所,但是總可以在假期暫時離開,不以心為形役,洗滌去都市中所沾染到的塵埃。

 我們在小團山西南坡上,開闢了一塊「城市農園」,因為原本荒草蕪蔓,無人栽種作物,所以倖免了農藥、化肥的污染。我們種了紫花苜蓿作為綠肥,也因為地勢高,污水進不得;離其他農地遠,農藥飄不入。這塊淨土,將與都市來的朋友閤家共享。

 陶淵明問道:「田園將蕪胡不歸?」有形的田園之外,我們心中還有一畝田,切不要忘了好好經營,讓那裡面隨時春風拂面,可以栽下我們的理想和希望。



注:
《莊子.則陽》:
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ikuo&aid=270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