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2010/11/26 10:31:42瀏覽963|回應0|推薦5

 我們在小團山的南面水田種植了水稻,稻種是台灣來的台粳九號。稻種優秀,入口自然清香,糯、韌兩種相反的咀嚼感兼而有之。冷卻後,不硬不結,做紫菜捲等冷米食最為相宜。


  田裡用的是綠肥,在收穫水稻後,我們播下紫雲英的種子,紫雲英本身既以根部的根瘤菌固氮,又以光合作用產生了碳質。在耕作前將紫雲英耨於草中,任其腐爛,便成為台粳九號生長之所資了。

 附近農家的田裡,種的是雜交稻,施的是化肥和生長激素,撒的是化學農藥。每年每畝的產量可以到達一千兩百斤,而我們卻只有區區七百斤。我們雖然吃的安心,也自豪於米飯的品質,但是工作人員卻不免有疑惑,這樣做划算嗎?我將北京、上海、南京等大都市中有機稻米的價格出示,每每可達一般稻米價格的三倍以上,他們才恍然大悟。

 但是,不時有些用心的遊客也問到相似的問題,更有進一步的詰難:設非雜交稻種、農藥、化肥增加產量,何能飽飼中國的廣大人眾?紫雲英以根瘤菌固氮所遺留給土地的氮肥,和工業中以哈柏法大量製造的氮肥,以分子層次來說,並無二致,而綠肥耗時耗力,化肥便宜而好用。生態農業固然是個美麗的理想,卻不切實際。

 我自己學科學出身,知道此等道理全然無誤,無從辯駁。也看過國內曾經有大學中從事三農研究的學者所經營的生態農場,在博客中被全面圍剿,弄得啞口無言,論者所持道理無非如上。如果不能突破這個思考難關,生態農業終究是為人懷疑,難以播種生根的。

 近日以來,時時思考、觀察,終於徹悟。

 生態農業是否不合經濟原則?以綠肥、人工除草,人力、物力的損耗都遠較以化肥、農藥為高,這似乎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我們仔細思量,這是局部思考所造成的囿限和假象。如果我們宏觀來看,則茅塞頓開。為製造化肥、農藥開發礦源、建設廠房,佔用了多少本可做為耕地的土地,又耗費了多少人力資源,排遺了多少污染?由於農藥所造成人體健康、環境污染的損害,不過是把成本轉嫁到公眾去了。生態農業循環利用資源,荒草、枯葉、廚餘、廢水,均可經過發酵分解後做為肥料,不再是成為環境負擔的廢物,而成為環境資源了。如若不施行生態農業,這些廢料還不知道要使用多少的焚化爐、佔據多少的垃圾處理場。竭澤而漁的帳面盈餘,終究是禁不起推敲的。

 次之,生態農業是否能夠達成足量的糧食生產?

 中國人口眾多,耕地卻少,所以似乎在有限的土地上增產是唯一的方法。但是,濫墾、濫伐、濫施化肥和農藥等的土地使用的不當,使得每年大量的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板結、毒化,更有城市中及周邊的肥沃土地化為建地和工業用地以追求經濟指標。恣意使用土地的後果,就逼出以逐漸減少的耕地生產大量低品質糧食的荒謬答案。

 然則,中國真的有糧食不足、人民飢餒的可能性嗎?或許是遠溯幾千年來一貫的風雪旱澇、兵燹蝗蟻的經驗,近又有三年自然災害飢殍盈野再度加深印象,使得中國人思考國家方向時,總是有飢餓的巨大陰影隱隱在威脅著。但是,我們目前倉廩充實,還需要防備飢荒嗎?

 其實,當然要。目前國際糧食市場,由少數幾家歐美的公司操縱,而如孟山都一類的公司,更以掌握種子來源,扼住了農夫們的咽喉。但是根本問題卻不在於改良稻種、施用化肥增產、灑用農藥除蟲,造成最終產量的增長,而在於保證起首穩定的來源。能夠跟國際種子公司抗衡的是國家體制,不是生態農莊,更不是傳統小農。

 土地使用、種子來源而外,農糧產量的豐足,其實不是問題。更重要的問題可能是在我們如何看待我們的食物,也就是在於我們的生活態度。過剩的消費、高熱量的食品,正是自由市場經濟刺激消費的手段,卻也是罪惡的源頭。不妨回想:我們的社會中有多少的酒食徵逐,農產豐足如果只滿足了朱門酒肉臭,而凍死骨依然在路,可見在現代社會中豐產與飢餒問題的解決,恰是南轅北轍。

 孔夫子做了我們的表率,在《論語·鄉黨》記載了他的飲食之道:「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

 我們在備餐時,如果人人都能夠精確估量食量,不使剩餘,糧食的用量恐怕可以少去數成。進食時,現代人如果講究用餐禮儀與用餐的節拍,避免囫圇吞棗,抱著虔敬和欣賞的心情,仔細享受滿浴日光、飽吸地氣的蔬食。鼻腔中嗅胞張大,吸滿香氛,口腔中細嚼並拌和津唾,味蕾綻放品味食物,緩慢吞嚥,心理和生理上都更容易有飽足感。發酵酒品,耗損糧食較多,我們偶爾略微放縱自己,品嚐天之美祿,啜飲數盅,微醺足矣。

 飲食文化走向精緻,在教育中教導辨色、辨嗅、辨味,不放懷大嚼,而是講究精細。廚餘謹慎處理,不造成污染,回到大地再去滋養作物。惜物、品味的高品質生活,配合生態農業,才是人類自育、育人、育物的生存正道。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ikuo&aid=463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