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上隙下陂
2008/12/28 00:10:51瀏覽574|回應0|推薦1

 我們租下小團山土地的同時,也租下了對面的大小兩水塘。地是論畝租的,但是塘是整個水面租的,水面大約有四十餘畝。




 大塘中原飼有白鴨數百,喧囂嘈鬧,岸邊上鴨糞斑斑。水色污濁,夏季更可以聞得惡臭蒸騰,難以親近。我初到此地,問他們為何處處陂塘都養鴨,答以鴨得水而活,排糞以養魚,兩得其利。我問他們實利如何,結果鴨銷南京,南京做板鴨實出於此,而其價不昂;魚則是因為水質臭腐,每有受傷,傷口腐爛惡化,常有寄生蟲附著於上,煮食之則朽臭難聞。積年以來,合肥附近稍微講究的人家已經不吃淡水魚,謂其不可入口。所以魚價也大不如前,常削價求售而不可得。所以,原以為兩利之局,其實耗竭、污染了天然資源,只求得了個人的一點微利。




 我尋思處理方法,首要之務,當然是停止養鴨,然後栽植淨水植物。植物吸收了大量的磷、氮,塘水優養化的狀況才能得以改善。但是我現地觀察,卻發現其實塘邊早有各種淨水植物,不假外求。水邊蘆葦叢生、紅蓼遍長,當是因為污染量太大,只要污染源斷絕,當可自澄。




 又大雨時,遍地泥濘,泥水直入塘中,也是淤積水質惡化的原因。如果能將附近山區多植根系較為深廣的植物,當可減少大雨時的逕流量,從源頭淨化。




 我們在當地打井得水甚寡,我以為當淨化地面水,並且循環利用。當地人多以為怪,因為陂塘已污染罄盡,無人飲用地面水,皆打井而飲。我逼問陂塘養鴨前狀況若何?侄子恍然大悟,直道二十餘年前,塘水甚清,人多直接掬捧而飲,不勞打井。農村過去些年所謂的農業經濟,就是以養殖污染了原有的天然水資源,再打井耗竭另一個天然水資源。




 人道山上土層薄、土質貧瘠,但是回顧過往,卻可以發現多年前曾經廣植松林。蓋松樹毋需土層深厚,根部自然會分泌有機酸液,分解岩石,使得根部得以下探,抓住土石。然而近年樹材價格上揚,所以多為當地村民採伐,乃至童山濯濯。我們在大塘上更築堤,區隔出一小塘來,抽水而上,任其沈澱滲漏,下方的大塘淤積可改,小塘只需於枯水期清理即可。


 鴨群出售,停止續養後,我日日巡塘。三日後已發現外來水鳥的蹤跡,一週後近岸已可明澈見底。原承租池塘的當地人,也捕了上萬斤的魚出售,由於賣相不好,竟致滯銷。所以一撈、二撈,並未三撈,無利可圖故也。我們未來不過量養魚,水質改善,魚體當可逐漸康健,到時不再過量畜養,僅以牧草餵食,魚味濁臭當可化為清甜。未來魚躍鳶飛,勝景可期。




 《禮記.月令》上說: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陂者,山下之池也。這大小二塘俱在山下,我們不竭、不漉、不焚,還他一個能生能養、載德厚物的大地來!遂以「上隙」、「下陂」名此大、小兩塘。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ikuo&aid=251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