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I'm not there Part3-- Who is Bob Dylan
2007/11/30 14:16:28瀏覽2102|回應0|推薦3

 

詩人的責任不是讓你看到世界的豐富,而是讓你看到事物的本質。

這部電影動用了六個演員,演出一個角色,嘗試回答一個20世紀音樂史及文化史上的重要問題──Who is Bob Dylan?

  大多數的國內影評都聚焦在他從民謠歌手銳變成搖滾巨星的過程,還有不少人就只聽到凱特布蘭琪在電影中的最後一句台詞,我從來不是個民謠(抗議)歌手,但筆人個人有個小小的不同評論方式。

真的要評論Bob Dylan,必須要從他自己不願被歸類的另一種身份開始認識他──詩人!

Bob Dylan,不管他願不願接受這個身份,他肯定會被文學史家認定為二十世紀後半期重要詩人之一,而且絕對是最具影響力的一個,他對體制、對人性的觀察與剖析有驚人的洞見,他並未接受過正統的文學訓練,連大學都只唸了一年,用他自己的話:晚上都在唱歌,白天都在睡覺。套用心靈補手的經典台詞:莫札特碰到鋼琴就會彈出旋律,Bob Dylan坐在打字機前,就會寫出詩。他的詩詞天賦,始他特立於大多數的民謠與搖滾歌手之外,這是上帝的恩賜,卻也是詛咒。

他的音樂/詞曲之路是在他從朋友的朋友家「鏘」了N張Woody Guthrie的唱片後開始的。所以一開始的Bob Dylan走向Woody Guthrie的時事抗議歌曲之路,很容易理解,也似乎是必然。但他與Joan Baez最大的不同在於,Joan Baez作為一名民權運動者的角色,遠比她的音樂家角色要吃重,音樂是她表張理念的工具之一,但Bob Dylan對抗議歌曲的熱情,是他詩人靈魂的展現,他視自己為音樂探險家,並從沒有當個民權運動者的職志。

在他創作出一首首六零年代時事歌曲經典後,他詩人的靈魂開始蠢動,他或許意識到,抗議歌曲無法改變世界,而他也不願作為左派大旗下的乖乖牌,他的音樂探險才開準備擴展,他將創作觀點從對社會體制的抗議,轉向為個人心靈的探索與反思。永不停滯,永遠冒險,永遠探索事物的「本質」這是詩人的義務,音樂對Bob Dylan而言,是承載他探險的載台,他換上了電吉他與皮夾克,往未知的道路前進,這時的他,寫下被視喻為搖滾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品”Like Rolling stone” 。

但對民謠音樂界的所有歌手、音樂人與樂迷而言,這無疑是重大的背叛,Woody Guthrie再現、Pete Seeger 的接班人、民謠界的最新掌舵人,Bob Dylan,居然叛逃到庸俗、沒文化、水準低下的搖滾樂去了,這是當時的民謠樂迷無法接受,甚至無法承受的,所以在他進行1966年巡迴演唱會時,一場場滿座,每一場他面對的,都是樂迷的噓聲,最終,「猶大」叫罵聲,出現在曼徹斯特市政廳的舞台上,留下了經典的1966【亞伯廳】演唱錄音。(沒錯,一點都沒錯,詳情見底下註解)

Bob Dylan跳離了音樂流派的藩籬,獲得了他創作詩詞的自由,而自由必須付出代價,與其說他沈迷在藥品,倒不如說他靠著藥物撐過了1966年,而同樣的,這一樣是有代價的,要不是那場車禍,沒有人認為他可以活著看到1967年的生日。

看夠了舞台上的空虛,他隱居,他逃離,在不受外界打擾的情況下,他與他的團員埋首在創作與音樂的世界裡,而又上次一樣,他又突然轉向上帝虔誠信仰之下,這一切的變化,都是一個詩人在尋求本質,或許一次次的轉向,太過驚人,也太奇特,Bob Dylan仍然出版一張又一張的專輯,在世界各地一場又一場的巡迴,但他引起的注目媒體與追隨著也越來越少,直到1997年的葛萊美最佳年度專輯Time out of Mind

不記得他的詩人靈魂,就無法正確評斷Bob Dylan,這終將引導我們去詢問一個關於這部電影的最終疑問,這是一部夠格的Bob Dylan電影嗎?

待續 

註:1966年曼徹斯特演唱會當時沒有正式發行唱片,一直以非法流出的版本在外流通(識別Bob Dylan正統樂迷的方法,就是看他有沒有一張!嗯…本人沒有),因為這張演出的名氣太大,樂迷誤以為本錄音是Bob Dylan在英國巡迴最後一張演唱的實況,因此被冠上「亞伯廳」之名,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在1998年終於正式出版時,還特別以<【亞伯廳】演唱錄音>為名,向這段歷史致敬。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unminmau&aid=141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