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24 16:28:25瀏覽959|回應0|推薦0 | |
長期研究組織學習的兩位學者 ── Art Kleiner 與George Roth,他們認為:絕大多數的組織,由重大事件中所習得的教訓與意義,並沒有作系統化的學習與傳承,因此常常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洗禮之後,這些教訓與意義就被組織忘得一乾二淨,而組織也就不自覺地重蹈以往的覆轍。究其關鍵原因,兩位學者一致地認為,這是組織缺乏系統化的學習工具所造成的。因此,麻省理工學院的組織學習中心,發起一項研發組織學習工具的計畫,這計畫集合了社會學家、企業經理人與記者等團體,總共花費了四年的時間,研發出一套稱為「學習歷史 (LearningHistory)」的工具,其終極目標是要克服組織的學習障礙,讓以往習得的教訓與意義常駐在組織記憶裡。
學習歷史的每一個小故事,在開頭都有一個大標題,其目的在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其作用則類似小說的書名或電影的片名。大標題之後是故事的前言,它為讀者描繪出故事的主旨與大綱。前言之後則是學習歷史的主體,它分為左右兩欄,右欄是以文字敘述的方式,描述企業最近發生的重大事件;例如,某項變革、新產品的研發或上市計畫、組織擴編、大幅裁員的決定、結束無利可圖的產品線等等;其主要的執筆人,則為曾經參與這些事件的人、或受到這些事件影響的人、以及密切地觀察這些事件的局外人;右欄中的故事,是直接引述每一個人的話,而且只提及職稱,絕不提及人名,如此為之的目的,是為了避免人身攻擊,以及避免當事人因感覺到被當成箭靶而抗拒事後的檢討;左欄則是由「學習史學家 (Learning Historian)」所作的註解與評論;學習史學家是一組團隊,成員可以是學者、受過專業訓練的局外人、企業內部的技術長、知識長或人力資源主管等;學習史學家將收集到的數百小時的訪談資料、數據,分門別類、去蕪存菁地整理成右欄中的故事,同時在分析彙整的過程中,不斷地構思左欄的內容,找出右欄故事中,一再重複的問題或模式,並嘗試去解讀這些事件與故事所隱含的意義與教訓,最後則將之濃縮為評論、看法、見解與問題,而其表達的方式,則可採用隱喻與類比的方式來描述,其功用除了表達學習史學家的見解之外,也能提供閱讀者一個想像的空間,來引導閱讀者作深入的思考。(學習歷史的架構,請參照圖7-3-2) 這套由MIT 所提出的學習歷史,看似獨特,其實是源自於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 ── 社區講古 (Community Storytelling)。自人類初具文明以來,部落裡的人們,就經常圍著營火而坐,聚在一起聽故事、講故事,而這些故事不外乎是一些述說該部落起源的神話、歷任酋長的生平事蹟、重要的戰爭、重大的天然災害等等,部落裡的人們爭相訴說其所記得的故事或片段內容,而部落裡有智慧、有權力的長者或巫師,則負責解讀這些故事的含義,並做出評論,幫助族人從中汲取祖先的智慧與經驗。因此,學習歷史是以故事為師,以其獨特的架構設計來突顯故事所代表的意義,希望藉此克服組織的學習障礙,讓以往習得的教訓與意義能夠常駐在組織記憶裡。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