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知識創造活動的系統化流程
2010/02/10 22:06:37瀏覽990|回應0|推薦1
這個系統化的流程,是筆者根據文獻探討與個人的心得所提出的,其目的是想為知識創造活動提供一個指引,希望能藉此來提高知識創造活動的成效。這個系統化流程包含五個階段,分別是:

  1. 擬定專案指導遠景;
  2. 利用隱喻收集觀念與創意;
  3. 利用類比來釐清矛盾與衝突;
  4. 動手製作原型;
  5. 回顧整個專案,撰寫學習歷史。(請參考圖7-4-1)



專案指導遠景

專案指導遠景的內容,至少必須包含三個要項:一、專案對公司的預期貢獻;例如,開發新的市場等;二、專案對核心能力的預期貢獻;例如,養成新的核心能力;三、明確地描繪出專案的具體方向感,以作為專案成員日常作業活動的決策基礎。

筆者認為,專案指導遠景最常發揮的功用,應當是「警惕功用」;因為人是個容易遺忘與放鬆自己的生物,而專案指導遠景則可三不五時地提醒專案成員,其所從事的作業活動不可偏離目標的常軌,以及對專案必須保持應有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隱喻、類比與原型製作

透過隱喻,可以激發專案成員做天馬行空式的發想,藉以網羅各式各樣的觀念與想法,不論這些發想有多麼瘋狂,都將它們網羅入袋;透過類比,可促使專案成員對其網羅而得的各種發想,進行初步的推理與分析,藉以釐清各種發想之間的衝突與矛盾之處。

隱喻到類比的過程,非常類似漁夫以網捕魚的過程 ── 撒網、收網,撒網、收網,……;據此對照,隱喻就是漁夫的撒網動作,把魚網盡可能地張到最大,以極大化魚獲量與種類別 (發散的過程);而類比就是漁夫的收網動作,把漁網的出口封縮後撈上來,之後則將小魚或沒有經濟價值的魚類放生,留下有經濟價值的魚類 (去蕪存菁的收斂過程)。漁夫把捕到的魚貨拿到魚市場販售,而售出的魚貨,則被買主拿來做加工處理,以提高其經濟價值;例如製成魚丸、魚鬆、魚乾等等;這加工處理的過程,則可對照於隱喻與類比之後的「原型製作」。因此,隱喻、類比與原型製作,這三階段的流程,是一個來來回回、發散與收斂相互交織的流程;例如,當專案處於原型製作階段,若透過 After Action Review 後發現,觀念與創意的種類不夠多樣化時,則可回到隱喻階段,再做另一輪的發散思考,抑或發現原型製作所使用的觀念與創意,彼此之間仍有未釐清的衝突與矛盾,則可回到類比階段,再做另一輪的收斂思考。

就宏觀的角度而言,這三階段的流程,必須是一個由發散到收斂的過程,也就是說最後一定得收斂,否則就無法凝聚共識,來完成最終的原型。此外,這個三階段的流程,前半段是知識創造活動居多 (發散),後半段則是能耐積蓄活動居多 (收斂、動手製作原型),而「跨領域的學習」與「接觸多元文化與價值觀」,則特別有助於發散的思考活動,所以筆者將這兩種方法比擬為此三階段流程的必要養分,故於圖7-4-1 中的交織流程上方,劃上一個澆水器,表示當專案成員處於這三階段的交織流程時,要時常地為自己灌溉這兩種養分。

原型的製作,是身、心、靈三者合一的過程,不但要動腦思考,也要動手思考,在手腦並用的過程中,去調和與縮短理論與實作之間的落差,而組織與專案成員的能耐,就在原型製作的過程中,逐漸地積蓄在專案成員的身、心、靈三者當中。


專案回顧

沒有專案回顧,就無法以過去的經驗為師;而不記得過去的人,勢必重蹈覆轍。由 MIT (麻省理工學院) 的組織學習中心所提出的「學習歷史」,就非常適合作為專案回顧的執行工具,專案成員要記得善加利用這項工具。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ungchia&aid=376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