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18 17:04:33瀏覽4542|回應0|推薦1 | |
所謂「沈沒成本」(Sunk Cost),是指已經投入或付出而且無法回收的成本,這成本可包含時間、金錢、投入的心力以及機會等等。例如,我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去準備一場很艱難的考試,期間我們推掉了平時的娛樂 ── 不去看電影、不去旅遊、不看電視、不去玩耍等等,等到考試的當天,才發現考題很平易近人,與預料中的難度「差很大」,考完後有點懊惱自己花了過多的時間與心力在這考試上,並耿耿於懷地回想著期間的部分影集應該去欣賞的、歌手演唱會可以去參加的、歌劇公演該去觀賞的,但此刻的了悟已於事無補,因為這三個月所付出的時間與心力、以及所犧牲掉的可做其他事情的機會,都已成為無法回收的沈沒成本。 男女之間的相愛,就是要付出許許多多的沈沒成本,當一切進展得不錯時,雙方是愛得很心甘情願,但一旦遭逢情變,除了信心上的打擊之外,過往沈沒成本所帶來的「不甘願」,常是當事人必須承受的長期煎熬,而無法面對「不甘願」的當事人,很可能會因此做出傷人或傷己的情事。 沈沒成本所帶來的「不甘願」,也經常發生在投資理財上。例如,花了許多心力研究某檔股票 ── 產業前景、營收成長率、EPS、毛利率等等,將大把鈔票投入之後,卻沒想到該檔股票持續暴跌,而在暴跌期間,我們因為不甘損失,秉著不甘心的情緒又陸陸續續地花錢買進該檔股票,企圖以「攤低進價成本」的策略來求「翻盤」。筆者在初入股市的前幾年,就經常被「不甘心」的情緒所左右,之後才逐漸看清自己所犯的錯誤,慢慢懂得如何克服「沈沒成本」所帶來的「不甘願」。 股價暴跌都是有原因的,搞清楚原因之後,再決定是否「攤低進價成本來求翻盤」、抑或去尋找新的投資標的、新的希望;通常,選擇尋找新的希望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此舉兼具分散風險的效果。 「不甘願」的典型受害人,就是為求翻盤、一睹再賭、賭到傾家蕩產的賭徒。 台灣的政府決定出手拯救奄奄一息的 DRAM 產業,也是有受到 Sunk Cost 的影響 ── 不願認賠,被連貸的銀行也不願意見到可能已成呆帳的貸款真得變成帳面上的呆帳;台灣政府的盤算 ── 若再投入一筆數百億「全民的錢」,也許救得活 DRAM 產業,也許成立一家 TMC (Taiwan Memory Corporation),這些多年來不求長進的肥貓們就有機會變成豹或虎;然而,傳統的智慧告訴我們:肥貓就是肥貓,牽到天寒地凍的南北兩極,它們仍舊是一群肥貓 (備註:套用台灣諺語的句型 ── 牛就是牛,牽到北京還是牛)。 美國總統 Obama 在競選時說要將駐紮在阿富汗的美軍送回家,但上任後卻反而增兵阿富汗,亦是受到 Sunk Cost 的嚴重影響 ── 已經花了超過四千億美金打這場戰爭,不打贏實在是令人不甘心,而在前線的部分將領亦面告 Obama,只要再多派幾萬的兵力與多通融一段時間,讓我們把傀儡政權訓練得精實壯大,一舉消滅 Taliban,我們就能以勝利之姿光榮身退 .....;Obama 想一想,好吧!我就「加碼」賭「翻盤」,再增兵阿富汗數萬名,再多熬一點時間,再多花一些錢 ......;然而,Taliban 游擊兵依舊在阿富汗傀儡政權的周邊城市與鄉村橫行無阻 .... 。Sunk Cost Effect 很可怕,它讓我們越陷越深,我們意識到了嗎? 想克服「沈沒成本」所帶來的「不甘心、不甘願」,需要常常跟自己對話,自問一些會讓自己不太開心的問題,來逼迫自己想得更清楚、逼迫自己不要受到「不甘願」的干擾 ......;例如,我決定這麼做是出自「不甘心」嗎?這個決定含有多少「捨不得」或「好可惜」的成分?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莫讓「沈沒成本」左右我們的決策,讓我們學會跟「不甘心」道別!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