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由「求診經歷」淺談「隧道型視野」
2009/05/27 23:32:48瀏覽1875|回應0|推薦2
求診經歷

西元 1998 年,農曆過年前一個月左右,筆者某天早上醒來,發現有類似感冒的症狀 (頭有點昏炫與一點點痛),下床走到浴室要盥洗時才發現身體失去了平衡感。筆者當時認為只是個小感冒,過個兩天就會逐漸地康復,因此不以為意;但是到了第三天,身體的平衡感還是不正常,筆者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向公司請個小外出到竹科管理局的附設醫療診所去看診,醫生在詢問過病情之後幫筆者量了血壓,量測的結果顯示筆者的血壓過高,但這位醫生對筆者的病情無法做出精確的解釋與判斷,只簡略地猜測筆者可能罹患了高血壓症 (把筆者嚇出一身冷汗)。於是,筆者帶著狐疑的思緒離開竹科的附設醫療診所,心中想著:我以前的血壓都很正常,怎麼會突然罹患高血壓症?我跟他講我的身體失去平衡感,這個徵狀他怎麼沒有做解釋?難道高血壓會導致身體失去平衡感?

又過了兩天,身體的平衡感依舊沒有恢復正常,而這次筆者選了一家才剛成立一到兩年的大醫院去求診──竹北的東元醫院。一進到東元醫院的大廳,就見到右方一長排的掛號櫃臺,筆者走向櫃臺做掛號,並把「身體失去平衡感」與「血壓過高」的徵狀告知櫃臺人員,只見她一臉迷惑地楞了大約三秒鐘,然後有點吞吐地說:「那我幫你掛『心臟科』好不好?」(我怎麼知道好不好!我就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才來求診,怎麼反倒問起我來了?) 在不知如何選擇的情況下,筆者只能點點頭。

在心臟科的門外排隊等號,等了好久終於輪到筆者了!進門坐定之後,醫生問了一下病情,筆者照例地將「身體失去平衡感」與「血壓過高」的症狀告訴這位心臟科醫生,他聽了之後沒有表示任何的看法,只說要幫筆者聽聽心臟的狀況;經過一陣子的聽前聽後之後,他斬釘截鐵地告訴筆者:「你有高血壓症,必須長期服藥。」(筆者又被嚇出一身冷汗)

就這樣被「『失去平衡感』與『血壓衝高』」折騰了兩個禮拜之後,筆者回到老家探視父母,並在與親友的交談過程中,被親友料中了真正的原因,他說:「你應該去看耳鼻喉科,因為中耳發炎有可能會導致身體失去平衡感。」

於是,筆者立即換裝外出,有點心急地在已經有點陌生的故鄉尋找耳鼻喉科診所,找到第一家就二話不說地進去了;一樣地進門坐定之後,筆者再次地把「身體失去平衡感」與「血壓過高」的症狀告訴這位耳鼻喉科醫生,而這位醫生隨即脫口說道:「應該是中耳發炎」。在他的診斷之下,終於確定筆者的病因是「中耳發炎」,而「身體失去平衡感」與「血壓過高」則是其併發症狀。

隧道型視野 (Tunnel Vision)

如果一個人在某一項專業領域鑽研得越深,就很有可能會產生「思考慣性」與「隧道型視野」;亦即在看待某個問題時,往往會習慣性地僅就他/她所熟知的專業角度來做思考,導致其聯想力跳脫不出專業領域的框框。


回顧筆者「中耳發炎的求診過程」,就是隧道型視野的典型範例。在這求診的過程中,由於「竹科附設診所的醫生」以及「東元醫院的心臟科醫生」的主修專長都不是耳鼻喉科,因此這兩位醫生
都是以各自的本科專業去解讀病人的症狀,並忽略該科所不重視或不熟悉的症狀 ── 「身體失去平衡感」;因此,即使筆者有將「身體失去平衡感」的關鍵症狀告知這兩位醫生,但還是無法得到正確的醫療。

這個事件所帶來的啟示是全面性的:不是只有醫界人士會受到「隧道型視野」的感染,各個專業領域的人士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感染;只是,如何自我查覺出「隧道型視野」的存在並修正之,對各領域的專業人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對此,有識之士所提出的解決之道為「跨領域的學習」以及「廣泛地閱讀」;只是,說的總是比做的容易,就「跨領域的學習」而言,大部分的人為了專精某一項專業,其所能利用的時間與精力就已近乎耗盡,想再專精另一項專業是非常地不容易,倒是「廣泛地閱讀」比較有可能做得到。

好好地深耕自己的專業,再搭配廣泛的閱讀以擴大自己的視野,持之以恆地將自己由 I  型人修煉成 T 型人;若能如此為之,則碰上非自己專業領域的事物或問題,即使無法立即找到適當的或正確的解答,但至少不會無所適從,而且在起始的搜尋方向上,也不至於判斷得太過離譜。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ungchia&aid=2988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