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由「斲輪老手」淺談「隱性知識」
2009/05/14 22:34:49瀏覽6386|回應0|推薦1

2006 年的某一段期間,筆者每天都會把成語辭典拿出來做隨機式的翻閱,看到不懂的成語就作個研讀。某天的隨機翻閱,讓筆者巧遇「斲輪老手」這句成語,並在閱讀之後循著書中的註釋去尋找原著,希望能瞭解整則寓言的全貌。由於筆者對於知識管理很有興趣,涉獵了不少相關文獻,所以在研讀的過程中意外地發現,這則寓言把知識管理中所提到的內隱知識 (tacit knowledge) 描繪得唯妙唯俏;因此,在說明內隱知識的內涵之前,筆者想先和讀者分享這則寓言。

出自《莊子》的一則寓言:斲輪老手的故事

恒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斲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恒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恒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以臣之事觀之。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原文的白話解釋如下:

恒公有一次在堂上讀書,輪扁 (做車輪的木匠,名字叫做「扁」) 正在堂前做車輪。輪扁放下了椎子和鑿子,問恒公道:「敢問大王讀的是什麼書呢?」恒公說:「我讀的書是聖人的經典。」輪扁說:「那作書的聖人還活著嗎?」恒公回答:「已經死了!」輪扁便嘆息道:「那你所讀的書,只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而已!」恒公大怒道:「本大王讀書,你這個做車輪的人,憑什麼妄加議論本大王之所讀為糟粕!你講個道理給我聽聽,如果能夠說服我,我就放你一馬;如果不能說服我,我就把你處死!」輪扁說:「我是個做車輪的人,就讓我用做車輪的技巧來解釋。做車輪的時候,刀子下得慢,車輪就鬆緩而不堅固;刀子下得快,車輪就澀滯而不入木。下刀的時候不快不慢,速度適中,如此才能得心應手,將車輪削得圓滿俐落;但這不快不慢的斲輪技巧,我無法用言語解釋得清楚明白,但確實有若干訣竅與技巧存於其中;我無法透過言語將這訣竅與技巧傳授給我的兒子,而我的兒子也無法由我這裡領悟出其中的訣竅,以致於我活到了七十歲還在做車輪。這樣看來,古代聖人所得的大道,其中無法言語的奧妙與訣竅,已經隨古人之死而煙消雲散;因此,你所讀的書,不就是古人的糟粕而已嗎!」


原文中的「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其所描述的就是「難以使用語言與文字來表達的知識、訣竅與技巧」,而這種內隱的知識、訣竅與技巧,只能透過「師徒間的彼此互動」以及「手腦並用的實踐力行」,才能心領神會。因為聖人已死,恒公失去了與聖人互動的機會,所以恒公已無從體會大道之中無法言傳的部分,亦即原文中所說的「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因此,輪扁才說恒公所讀的不過是聖人的糟粕而已。這則寓言將書本上的知識稱之為糟粕,筆者認為是一種「誇張式的表達法」,其目的在點出「內隱知識」易為世人所忽略,提醒世人要重視內隱知識,而不是真的認為書本上的知識都是糟粕。

許多需要「身、心、靈」三者合一、手腦並用的技能,即為內隱知識的典型範例;例如,打鐵師傅鑄刀的功力、室內設計師在空間利用與美感營造上的功力、專職翻譯者在「信、達、雅」三方面的造詣等等;再者,行銷人員預測市場成熟時機與銷售量的功力、識人之明的智慧、臨場的機智與幽默、以及對潛在危機的靈敏嗅覺等等,都是屬於不容易透過語言與文字就能清楚表達的知識。

在《Inside the Tornado》這本書中,作者以Technology Adoption Life Cycle 的模型來解釋許多科技產品的演變與科技公司的興衰,該模型的說服力令許多讀者為之折服不已;然而作者自己也坦承,雖然模型是他發明的,但到目前為止,他仍舊無法針對某項新科技,精確地預測其龍捲風暴的到來時機。

據此可知,讀了許多個案,吸收了許多後見之明的解釋 (hindsight),歸納出許多不斷重複出現的模式 (pattern),不見得就能據此在實際的情境中做出適當的或正確的抉擇。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落差,蘊含著許多「內隱知識」與「眉角」(台語),如果能找到具有經驗、洞見 (insight) 與智慧 (wisdom) 的師傅,跟在師傅旁邊做互動式的學習,則學習成效會比自己摸索好上許多。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ungchia&aid=294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