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01 00:12:59瀏覽1786|回應0|推薦151 | |
前一陣子,在文化中心上了為期四週的「有機耕種」的課程,收穫非淺;茲將大致內容與個人心得略載於此,以饗諸好友,並期共勉。 講師是一位我以前在慈濟當志工時認識的師姐。當時感到她工作認真,務實求是,而且謙卑有禮,待人和氣,讓我印象深刻。後來,妻有次去參加生機飲食的課程,回來後告訴我:有一位同學與她一見如故,兩人理念相似,談話投機…,一問名字,正是這位師姐;我們不覺都感謝善緣巧妙的安排。
這個的課程內容,是根據老師本人在曾去參觀的一個叫「綠色串聯」 (Green String)的農場所見,加上與該農場的主人之一的保勃肯納德(Bob Cannard)談話所得,配以老師本人修行心得,整理而成。 佔地140英畝的「綠色串聯農場」,位於美國加州的Petaluma,由保勃肯納德與符列德克來恩(Fred Cline)共同經營。現在實際耕作的面積,大概在50多英畝左右。它不是一個有正式認證的有機農場(certified organic farm) ,但是它真正實踐永續與自然的耕作,幫助大地減低土壤侵蝕性、農藥倚靠性、生機多元喪失度、對環境危害性,同時也協助土壤增進對自然災害的抵抗力,這種經營方式,比一般的有機標準,實在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本身有間全年開放的農產品商店、出售該農產品之外,「綠色串聯農場」的蔬菜瓜果,同時也供應給加州灣區(Bay Area)的許多著名餐館。另外,保勃肯納德也在社區學院兼課,教授有機、自然、永續農耕的課程。 根據保勃肯納德,我們在土地上種植經營,應該以「養育人類」、「養育其他生物」和「養育土壤」三者為目的;而且它們的比重應該完全相等。現代生意人卻只貪圖一切速成:要在最短的期間,開發最大規模的土地,用最方便的方法,以便收成最大量的作物。在此觀念之下,他們採取種植單一作物的方法,使用大量農藥消除病蟲害,配上大量人造肥料於土壤上,以致收成的作物雖然好看賣錢,達到了所謂「最高經濟效益」,卻因只顧到人類的利益,不顧土地生機多元性的本質,也不願與其他生物分享的結果,破壞了環境,貧瘠了土壤,造成不可收拾的嚴重惡果。 老師告訴我們:有智慧的農夫應該要花錢去經營、改良土地,使它可以永續。因此,我們應該努力花費時間與精神,去了解土地正在傳達什麼訊息,才能使受傷、缺損的,得到療癒,再度發揮它原有的生命力。這就如同我們平時就需要用心,仔細聆聽自己身體發出的訊號,以便維持健康的概念,沒有兩樣。 她也認為耕種與教養孩子有雷同之處。耕種時,我們應該在適當的時機,使用天然的方法,利用適用的工具,開墾適量的土地,種植適當的作物;就如同教育孩子時,要培養他們的興趣,注重他們是否健康快樂,而非一味強迫他們去補習填鴨,為的是考高分,念名校,以便將來賺大錢、做大官。若是只顧我們主觀的意願與短期的利益,不問土地的需要,或是孩子的性向與興趣,輕則土地貧瘠、孩子頹廢,重則大地反撲成災、孩子反目相向。 我們利用土地來維持生命的延續,但是,我們應該秉持大自然平衡的法則,與大地寬容並存;以單純的理念,無成見的心來耕作。與大地和其他生物分享愈多,我們所得也愈多,享受更會愈久長。這就是與土地互動、跟自然合一的耕作原則。
經由這個課程,除了學到各種有機耕種的技巧之外,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到人類是大自然的一員,人類、萬物與大地,節節相扣,環環相連的道理。我們生命有限,但是,我們在利用土地的同時,就要仔細聽聽大地的呼喚;有責任將土地還原到能量十足的狀態,而交給我們的下一代。如此,代代相傳,大地萬物生機煥然,才是生命永續的保證。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幫助子孫發揮本能,成為社會上的健全份子。畢竟子孫是我們個人生命的延續,我們未盡的生命和沒能達成的理想,可以藉著他們的奮鬥而生生世世永續不息。 課程完畢之後,老師還教我們使用果皮菜葉等可以利用的「廢物」,製造環保酵素,也為我們安排了參觀本地市區的一個小型有機農場City Farmer。在渾然忘我地享受了這頓身心靈兼顧的豐盛饗宴之後,這兩項額外的收穫可以算是特別的「紅利」吧。 ************************************************************************* 補記: 上過了課之後,終於知道該為土壤充實永續的生機,也明白要與飛鳥、爬蟲分享所種的作物。實事求是的妻也開始在我們小小的後院闢地種菜。靠近兩邊籬笆的地方,種有芥藍、生菜、番茄、南瓜、蔥、蒜、義大利瓜、甜豆、伏苓、君達菜、無花果、草莓等不同的蔬果。每天認真澆水,隔一些時日就加一點稀釋過的環保酵素。努力經營的結果,餐桌上常常有自家生產的蔬菜,既簡易方便,又營養實惠。真是種得開心,吃得安心,一舉數得。 感謝保勃肯納德和授課的老師之餘,也期望有更多的人士,投入永續經營地球的行列,為地球千秋萬世的生機,與後世子孫的幸福略盡心力。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