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5/11 18:09:26瀏覽4133|回應1|推薦30 | |
文:方傑
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叫納西瑟斯(Narcissus)的美少年,納西瑟斯一次無意間瞥見自己的倒影後,就不由自主的迷戀上自己在水中的影像,終日對著倒影訴說衷情。
納西瑟斯俊俏的臉龐迷倒了仙女艾可(Echo,亦可譯成回聲),然而愛上自己的納西瑟斯對艾可視若無睹,可憐的艾可只能守在納西瑟斯身邊,日複一日地重複納西瑟斯的話,最後漸漸枯萎,化成回聲女神。
後來愛神維納斯(Venus)把納西瑟斯化成水仙,讓他永遠顧影自憐。
心理學家將這種心理特質稱為“自戀”,英文的自戀(narcissism)一詞則來自納西瑟斯的名字。
我們都是納西瑟斯
一談到自戀,我猜想大多數人的腦海都會浮現一幅攬鏡自照,孤芳自賞的畫面。
我必須先釐清,在心理學用語中,自戀意味著“你像納西瑟斯那樣只看見你自己”,即便他人站在跟前,我們只看到自己投射出來的形象。
納西瑟斯對艾可完全視若無睹,但艾可情到深處無怨尤,寧可順從地當一個沒有主見的回聲。
這是多麼有智慧的隱喻啊!以現實的方式解讀,納西瑟斯並非沒有看見艾可,而是他完全不在乎艾可在想什麼,他要的是一個滿足他需求的應聲蟲。這不就是許多人在關係中的寫照嗎?
在關係中,我們常會像納西瑟斯那樣,努力地將身邊的人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卻從未學習傾聽他們真正的想法。
我們常常也扮演著艾可的角色,為了得到愛而犠牺自己的本色,不斷地扮演、偽裝成別人喜歡的樣子來獲得他人的愛。
我再舉一些實際的例子。
有自戀傾向的情人在談戀愛時,會把你看成是全世界最完美的人,事實上他看見的一如納西瑟斯在水中所看見的倒影,只是他想像中的你。當他們發現情人其實沒那麼完美時,便會試圖改造他們,好滿足自己的需求。一旦愛上自戀傾向的情人,你只能像仙女艾可那樣當一隻應聲蟲,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有嚴重自戀傾向的人,會永不停竭地追求一個不存在的理想伴侶,在意亂情迷的階段結束之後,一旦發現情人不符期待,就毅然拂袖而去,尋找下一個對象。
自戀傾向的父母會將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延伸,把他們變成滿足自己願望的工具,完全無視孩子真正的想法。他們的口頭禪是:“如果你無法達到我的要求,我就不愛你了。”
歷史上最典型的自戀型父母要屬佛陀的父親淨飯王,因為有人預言悉達多將來可能會成為修行者,他為了讓兒子悉達多繼承王位,而將孩子禁於深宮之內,只讓悉達多看見生之歡樂,而看不見現實世界中悲慘的老死與病痛。
我們都是愛上自己倒影的納西瑟斯,我們總要求我們的伴侶、孩子、摯友來演出我們預先擬好的劇本裡的角色,可悲的是,我們或許一輩子都沒有認真的認識他們,因為他們為了得到你的愛,而不得不扮演你所愛的回聲。
我們常常也是他人的艾可
回聲女神艾可不斷重複納西瑟斯的話,因為她深怕有了自己的想法,納西瑟斯就不愛她了。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討好父母,努力扮演他們希望我們演出的角色,好得到他們的愛;在情人面前,我們戰戰競競的隱藏自己的缺點,希望他們看見我們最好的那一面。與朋友意見不一時,我們鮮少勇於直抒己見,因為深怕一旦說出真正的想法,朋友就不再喜歡我們。
許多人常會感嘆朋友只看見自己強顏歡笑的臉,他們害怕看見你悲傷低落發脾氣的樣子,他們比較喜歡我們扮演開心果的角色,說穿了,他們並沒有看見你,他們看見的是他們想要的你。
你愈愛一個人時,你就愈想為他表演,好得到他的讚許,倘若每個人都要不斷地為他人演出,那我們就不得不一輩子背負著他人的期待而活。因此,在關係中,我們常常是以失去自我為樂的。
這聽起來很讓人感傷吧。
我們為了被愛,而不斷地隱藏自己的本色,我們常常渴望被看見,但礙於人人皆有自戀傾向,我們其實很難真正被看見。
研究關係的心理學家發現,人們都渴望在關係裡得到滿足,但往往事與願違,在關係中,我們卻常常感受到更深的孤獨,因為你總不安的感受到,在你愈愛的人面前,你總不自覺地把自己隱藏得更深,你變得更不完整了。
關係與自我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種需求,一是獲得愛,一是成為自己。這兩種需求有時是衝突的:一旦擁有了關係,你就得放棄部份的自己;想要保有自己,你就不能過度依附在關係之中。
我們一輩子都在這矛盾的兩個極端之間擺盪,在愛裡面,我們必須消融掉自我;要成為獨立的個體,我們需要保有自己的空間。
關係就像母親的子宮,讓我們在暴風雨中找到歇息的港灣,給予我們愛與包容,但倘若一個人一輩子都躲在子宮中,他就無法發展出一個獨立的人格,他要嘛成為失去個性的平庸之輩,要嘛就會將無法成為自己的憤怒抑積心裡。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種想要成為自己的願望,想要成為自己,就必須保有自己的空間與界限。
刺蝟的故事
對關係理解得最透徹的當屬哲學家叔本華了,叔本華在一百多年前,就透過下面這則寓言,為我們描述了關係的本質: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一群刺蝟圍繞在一起取暖,當身體愈來愈靠近時,牠們的刺將彼此刺痛得哇哇大叫,於是牠們不得不退開,但不久後,牠們又冷得直發抖,而不得不再次聚攏,如此循環幾次後,牠們終於找到最舒服的距離,既不會刺傷彼此,也不會覺得太冷。”
這個寓言,如今已成了心理學家在談論關係與界限時最好的隱喻。
在關係中,除非我們樂於失去自我,一輩子扮演艾可的角色,否則刺蝟的故事就會重複上演著。
刺蝟的故事點出了 比較理想的關係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再親密的關係,我們都應該適度保有距離,以免不斷討好別人導致內在的自己窒息。
在傳記電影【Hannah Arendt】(台譯漢娜鄂蘭:真理無懼)裡,談到婚姻時,女主角漢娜鄂蘭如是說:
“你要不就接受一個人的本性,要不就一個人過。”
女哲人洞悉人性,她透徹地瞭解到,真正健康的關係,不應掐住彼此的脖子,讓彼此窒息。
自戀式的愛完全無視對象是誰,我們只是自私地要伴侶來滿足我們的需求,但包容的愛才是真正偉大的愛。
真正熱愛生命的人,不會只愛生命美好的一面,他會欣然接受生命中的缺憾。同樣的,一個真正愛你的人,他不會只愛你美好的一面,不會把你當成一顆任由擺佈的棋子,否則那只能算是自戀。
話說回來,要去包容不喜歡的各種特質,又談何容易呢?做不到時,不妨想想刺蝟的故事,讓彼此擁有自己的空間吧。
無怪乎人們常說,婚姻是一種修行 (其實任何關係皆然 )。
戀愛時,你投射了大量的理想在對方身上,但婚姻卻強迫你去包容一切你不愛的。像納西瑟斯般自戀的愛很容易,要在意亂情迷後,學習去接納一個人本來的面目,才是最困難的。
你做得到嗎?做不到也別太苛責自己,我承認真的很難。
(本文為原稿。) 方傑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ongkiath71 部落格:http://classic-blog.udn.com/chongkiath 本文原載於新加坡《品》雜誌中文版:https://www.facebook.com/pinprestige?fref=ts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