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17 15:24:05瀏覽579|回應0|推薦1 | |
和諧社會的建設,其國民必須要有光明正大的心習,必須要有善的持守,情的溫暖。善是正當恩澤的散發,情是光明美好的慈仁。雖然說人性本善,雖然說人生有情,但此善此情畢竟是根源性,形上性的幽深存在,如何培育壯大,如何下貫到人生萬事萬物上,還需要後天長久的養成。所以孔子說:“古之為政,愛人為大,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身。”〔大戴禮記〕通過仁愛的彰顯與貫注,人才能壯大其自我,撐開其德業,樂天而知命,成就其悲志美願。孟子說:“養其小體為小人,養其大體為大人”, 仁愛的天德若缺乏適當的養成,很容易墮入偏私狹小,欲心俗念而自害害人。再者每個人的角色多變化,面對的情勢多變化,每天需要做出的抉擇也多種多樣,這些抉擇都需要價值觀的引導。中華經典所欲討論與成就的,正是基本價值觀,核心價值觀,以成就一個淵深浩大的人。 所謂人者五行之秀氣,天地之精靈,人之生是人之所以有所以在的基點,所以儒學講天地君親師〔君為社會家國之代稱〕,講孝悌忠信義,講愛有差等,親親而仁民,仁民愛物,民胞物與,敬天厚地,以此展開人與天地,人與父母兄弟,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社會國家諸關係。以善與愛為基軸,建立一個溫暖而光明的人間秩序。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統稱〔四子書〕是中國聖哲心靈與智慧的結晶,經唐韓愈等人的推崇,到朱熹之後確立為儒學核心經典,千百年來,被大多數中國人閱讀與崇敬,成為引導中國人安身立命,建設精神家園的價值主軸。 近代以來因全盤西化的強烈訴求,儒學受到連番批判否定與踐踏,逐漸飄零而沉淪,退出中國人價值觀的中心地位。但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畢竟受到儒學的深刻浸潤,雖然被打倒被批判,社會人心中仍然存有許多儒學觀念,中國人仍然可以在世俗生活中習得許多儒學價值,但社會的傳播經過多人多手,其中迷誤不少,也有很多誤入歧途的地方,需要加以討論導正。改革以來,中國人生活逐漸富裕,國力逐漸強大,於是有尋根問祖,追尋精神家園的要求。嘉興蘇偉剛先生,富有家學之淵源,養成高尚之人文情懷,頗思為嘉興之人文教化貢獻其個己之心力,乃組建鴛湖書局同時舉辦每週講壇。適逢我到嘉興組建光文講堂,遂一見如故,交談甚歡,因而有〔四書研習班〕之構想。夫子七十五代孫孔衛東[祥東]先生,先已有〔網上論語討論會〕,也願加盟焉。遂相約共推〔四書研習班〕,歡迎四方仁人君子,前來指導教正焉! 孔子2560年3月31日 皮介行 寫於 南湖之濱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