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她們的名字》
2020/04/05 23:51:53瀏覽223|回應0|推薦0

《她們的名字》 艾米.莫洛伊 著 2020.4.1春光出版社初版

從你聒聒墜地那一刻起,你的一顰一笑註定永遠牽動我的心。

相信,只要是期待而來的「你」,勢必迎來媽媽們高度的關注,這份關注帶來溫暖,也帶來焦慮與壓力,我想從幾個點切入聊這個故事帶給我的聯想:

一、生兒育女,誰的責任?

故事中一群新手媽媽自主加入五月媽媽會社團,彼此分享著媽媽經,且不論大家不同的背景下不同的養育狀況,有一群人可以商量對策,總是比自個兒懵懂摸索育兒法寶來得好,那也是紓壓解慮的好方法。不同的家庭想見必有不同的問題,但我覺得生兒育女,一定是爸媽的責任,責無旁貸。法蘭西被薇妮孩子失蹤的事件影響導致憂鬱時,丈夫請來婆婆助陣,但,情況有疏解嗎?不同的教養觀恐怕只會帶來另一層面的壓力吧!教養的責任,還是單純來自雙親的好。

二、母性帶來的有了孩子後莫名的責任壓力。

無法取代,女性對從自己身上卸下的小生命總是存在較多的焦慮,害怕帶不好他們,害怕他們受傷或接受不到適當的照顧,因此,時而會聽聞媽媽困在產後的憂鬱當中,在疲累的照顧下,無法放下責任紓壓,或是,因為沒人幫手而放不下,抑或是,太過苛責自己,讓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時處於育兒的緊繃情緒當中。薇妮不就是如此,想稍稍舒緩情緒卻遭逢兒子失蹤的事件,慘的是,沒有心靈支持,反倒遭受更大的苛責,好在,在媽媽會一群朋友鍥而不捨的抽絲剝繭下案情大白,不然,以為已經失去孩子的薇妮恐怕要撐不下去了呢。

這部小說愈到後頭愈是精采,除了跟著一群媽媽桑的腳步焦慮失蹤孩子邁達斯的下落外,我們更看到了女性這個角色在不同的媽媽身上所帶來不同程度的壓力,這個壓力,不純粹來自媽媽本身的背景與現有家庭,也來自這個社會對女性這個角色的刻板印象。從小受虐的薇妮在她寶寶失蹤事件下的轉變,求子不順的法蘭西以及其與丈夫如何商量誰育兒的橋段,曾經意外成為第三者的妮爾在薇妮兒子失蹤事件中的傷害,網主派翠希雅菲斯挖人隱私,製造聳動題材的背後誘因,連有販嬰前科的阿爾瑪也讓人不得不沉思為何「販嬰」會出現在社會議題中?面對另一半疑似不忠的唯一媽媽會男性成員的故事……作者讓所有的事件都與媽媽會成員連結,隨著故事發展,會讓讀者張大嘴巴嚇一跳呢!此外,每個篇章前端以信件帶出一則育兒忠告,似乎可以獨立閱讀,可說是小說中最柔軟的部分了。

《她們的名字》是取代媽媽的名字,《她們的名字》背後是一位位犧牲奉獻的媽媽的名字,媽媽們,是一群缺乏名字的鬥士,最需要社會及家庭支持的鬥士,向她們致敬吧。

感謝春光出版社提供試讀機會,好書不寂寞,與您分享。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eftain&aid=132373775